评论:抗疫策略因时制宜 清零并不排斥共存

时间:2021-08-14 09:0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随着新一波新冠变种病毒Delta疫情在中国大陆蔓延,一场“与病毒共存”还是“主张清零”的辩论被引爆。著名防疫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上月底发文,从南京“失守”提出对未来防疫的思考。他指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为,新冠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但原卫生部长高强上周六在官媒撰文,认为中国必须坚持严格防控,必须打消“与病毒共存”的想法。而政府最近对各地爆疫的举措,仍在坚持“清零”战略不动摇。不过,“清零”与“共存”并非一成不变的楚河汉界,而要因时因地制宜。现时一些国家的“共存”策略,尚未有成功经验,“清零”仍是现阶段中国的最佳策略,“与病毒共存”则是未来抗疫的最终结局,两者并不矛盾。

共存表述乃客观事实

清零是中国最佳策略

由于恰逢国际上有关新冠病毒溯源的争议沸沸扬扬,最近有关“清零”与“共存”之争,难免有政治化之嫌。仔细审视张文宏和高强等人的言论文字,可知他们的观点并非针锋相对。张文宏所言“与病毒共存”,是指“新冠病毒会在地球上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不少大陆专家亦都有同样表述,中科院院士锺南山5月曾说,如果新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慢慢降低的话,那么新冠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我们可能要像预防流感那样,定期打疫苗”。而张文宏在6月也曾表示,这一年多来,中国多个城市的散发疫情都能短时间内达到遏止,得益于一直以来坚持的“动态清零”策略。

可见,“与病毒共存”是指病毒很可能在地球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而“动态清零”,则是中国与欧美等西方国家不同的抗疫战略。所谓“动态清零”即追求“零个案”,当发现一宗确诊,立即大范围封闭检测,隔离密接者甚至次密接者,及时切断传播链。今年以来,Delta毒株进入大陆后,在广州、南京、郑州、武汉等爆发疫情的地区,都展开全民筛检,社区重新严格管控,而近百各级官员被指玩忽职守,遭撤职查办。

国际上,现在公开宣布“与病毒共存”的,只有英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惟效果仍待观察。号称两针疫苗接种率逾72%的英国,7月全面解封,取消了包括戴口罩在内的几乎所有防疫限制。本月12日,单日感染人数仍有近3万。进入8月以来,死亡人数不断增加,2日新增死亡病例138宗,是3月17日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新加坡,虽然过去一周每日新增本土病例少于100宗,但随着食肆解封恢复堂食,传染病专家预料,每日新增病例或重回数百宗,重症和死亡病例也会增加;在58%的人口完成第2次疫苗接种的以色列,在放开限制后疫情再次反覆,9日单日感染者逾6000人,其中重症患者达到394人,较前一周几乎翻倍。可见,高强批评一些国家“在接种疫苗之后消极抗疫”,并非无的放矢的。

共存尚无成功范例

清零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固然不能照抄外国的“共存”模式,但碍于国情制度差异,中国的“清零”战略也难在全球推广,有担心中国的“清零”会牺牲经济发展,代价太大,即使中国安全,也会与世界隔绝,甚至担心明年2月的北京冬奥会如何举办。

其实,去年疫情爆发之初,武汉封城和终止春运,虽然一度重创大陆经济,但中国全年还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得益于疫情控制的成就,中国在世界产业链的地位有所加强。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指出,中国现在之所以要清零,因为世界周围不稳,也因为中国现在疫苗接种的还不够(到昨天为止完成接种者才7.7亿人,仅占人口总数55%),疫苗更新换代尚未完成。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国际形势变,中国肯定会变的,“当清零的红利不再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清零了”。但他不主张中国率先打开国门,而主张先看英国等试验的表现。北京相信,在特效药和新一代疫苗问世之前,一旦打开国门,疫情失控会令医疗资源“爆煲”,即使死亡率仅有千分之一,对于标榜为人民服务的中国政府而言,也会是致命的打击。

至于北京冬奥会,北京奥组委在东奥期间曾派小组实地考察学习,相信会借监东奥的经验,如空场作赛,所以北京冬奥会迄今未对外开售比赛门票。另外,限制外国代表团的活动范围,定期做核酸检测等。以大陆动辄上千万人口的大规模筛检能力和经验,对规模较东奥小得多的冬奥会防疫,将可应付裕如。

与新冠疫情的对抗,是一场持久战。无论张文宏的观点,还是高强的意见,虽有明显区别,亦有共通之处。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之际,当局应该广开言路,“兼听则明”,透过理性探讨,形成科学的决策。而任何泛政治化的上纲上线,甚至乱扣帽子,包括以刑事追究网民有关“共存”的言论,都是对抗疫大局有害的错误做法。殷监不远,美国就是因抗疫争论的泛政治化,造成了社会撕裂,酿成抗疫失败的。

赞一下
(10)
90.9%
赞一下
(1)
9.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