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清零还是共存?

时间:2021-08-11 07:2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京腔新韵

随着新一波本土疫情在中国蔓 延,一场“共存派”和“清零派”的辩论最近被引爆。

中国知名防疫专家张宏文上月底发文,从南京“失守”提出对未来防疫的思考。他指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为,冠病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至于如何应对,张文宏认为:“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

有海外专家近日也提出相似的“与病毒共存”观点。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严忠6日在《财新》发文指出,理论上,一国可以通过举国之力,继续强化防止病毒从外部输入措施,营造一个冠病大海中的安全岛。

但他也认为,这样可能会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如果岛内居民与外界长久不发生接触,而外面世界的病毒持续变异,以至于国内居民对境外流行毒株丧失免疫力,这种情况下对外封锁的时间只会更加漫长。

黄严忠提出,鉴于中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与病毒共存意味着政策调整,从以严防死守“清零”为中心的围堵策略,转向以预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的止损策略。

不过,“与病毒共存”的主张在中国遭到强力反驳。“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7日发表中国原卫生部长高强的文章,痛批英、美等国不顾人民健康安危,盲目解除或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追求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导致疫情再次泛滥。高强立场鲜明地提出,“与病毒共存”绝对不可行,并警告绝不能重蹈英、美等国“与病毒共存”的覆辙。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前天也发文,批评“与病毒共存”的说法缺乏说服力。他形容,西方媒体和专家对中国提出“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建议是精妙的连环计,一是劝诱中国放开,让中国陷入疫情不可承受的状况;二是就病毒溯源构陷中国,到处煽风点火,最终让中国抗疫成果付诸东流。

“共存”与“清零”是目前各国应对疫情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路径,两个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和中国。两针疫苗接种率超过72%的英国,上个月已全面解封,取消了包括戴口罩在内的几乎所有防疫限制。相反在中国,德尔塔毒株攻破“防线”后,各地又进入新一轮防控。在南京、郑州、武汉等发现疫情的地区,当地正展开全民筛检,社区重新进入严格的管控,仿佛时间又倒回一年多前。

自从去年1月下旬以来,中国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抗疫,最终在防控疫情上交出漂亮答卷。在中国特殊的制度优势下,全社会动员、个人放弃隐私和自由、严格控制人员入境等方式,行之有效地一次次扑灭疫情。虽然大规模检测、封闭式管理,给经济生活带来影响,但从过去几轮疫情看,考虑到较短时间内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的利好,“清零”付出的代价并不算那么高。

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目前仍有条件将局部暴发的疫情“清零”,也没有必要在短期内,冒着可能让过去一年多防疫努力功亏一篑的风险,在防疫策略上改弦更张。事实上,即便防疫专家张宏文提出的“与病毒共存”,其实也并非主张现在就放弃对疫情的防控。

此外,中国社会现在也没有改变当前防疫策略的民意基础。“与病毒共存”的主张在中国引发争议,恰好从侧面反应了这一点。有舆论指出,冠病的危害性尚未减弱,放弃现有的抗疫策略,病例和死亡人数将攀升,这会对习惯“清零”的中国民众造成情绪恐慌,动摇社会稳定。它所带来的政治代价,将远超为“清零”策略付出的经济代价。

但从长远看,“清零”策略会面对更大压力。因为国情、体制等不同,绝大多数国家无法采取像中国这样的防疫措施,与冠病共存在很多国家已是必须接受的客观现实。如果越来越多国家逐步在“与病毒共存”中开放,中国要长期维持密不透风的病毒“防火墙”、捍卫“零感染”,将会愈加困难。防疫屏障下,中国也可能陷入与外部世界半脱钩的局面,虽然有巨大的内循环市场支撑,但长期隔绝带来的政治、经济与人文交流影响会逐渐显现。

短期而言,“与病毒共存”在中国是一个伪命题,不过这场持久战中,无论是中国还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得根据不断变化的局势探寻最适合自身情况的应对策略。

赞一下
(85)
90.4%
赞一下
(9)
9.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