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谁能当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2021-08-09 14: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2021年7月下旬,中国酒业协会产业创新技术研究院聘请第二批专家,王莉的名字在列。

王莉是茅台集团总工程师,2021年2月,她被贵州省科协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迅速引发争议,被称为“茅台院士”。但最终,她没能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77位有效候选人之一。

中国工程院于2021年6月公布了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共有235人,这意味着已有342名有效候选人在第一轮评审中落选。

成立于1994年的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本身不设科研实体,只是个“虚体”,这是它与科研实体机构中国科学院的一个明显不同。

相比之下,中科院侧重基础科学理论研究,而工程院更侧重于工程技术的应用。这决定了在工程院成立之初,就有不少院士来自产业部门,日后的工程院也聚集了更多的官员和企业家。

谁有资格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规则经过了多次修改。包括评选机制在内,有关院士制度改革的工作,还在推进。

意见针锋相对 

1994年2月,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宣告成立。经过27年增选,工程院院士队伍已从最初的96人壮大到892人,比中科院院士多出91人。

参与筹建工作的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对不少往事都历历在目。198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光斗、俞宝传建议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定位是“国家工程科学方面的咨询机构”,张光斗是水利水电专家,俞宝传是无线电专家。

当时的中科院已经有一个技术科学部,对要不要单独成立一个工程科学领域的机构,科学界莫衷一是。

“科学院和产业部门的意见针锋相对。”葛能全记得,科学院希望工程院设在科学院里,他们的理论依据是“理工不要分家”,如果把科学院和工程院分开,不利于国家整体科技发展。

产业部门则希望独立成立工程院。对于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的评选标准,产业部门颇有微词,他们认为“科学院评学部委员,光看论文,不看实际贡献,结果造成袁隆平反反复复几次都没有当选”。

葛能全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工程科技的发展要受到重视,必须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和市场,转化为国家的硬实力。

“成立工程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葛能全说,1992年4月,包括张光斗在内的6名国内顶尖科学家,联署了一份建议书,再次提议建立“中国工程技术科学院”。

这份建议书受到了中央的重视,中国工程院进入正式筹建阶段。1993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建立中国工程院有关问题的请示》,机构名称明确为“中国工程院”,工程院成员明确称为“院士”,中科院的技术科学部依然保留。后来,中科院学部委员也改称院士。

中国工程院宣告成立后不久,首批院士遴选工作启动。1994年1月,工程院确定了首批工程院院士的规模,人员为100名左右,其中70名由国务院有关部委等单位提名,另30名由中科院院士“兼任”。

经过投票,工程院从提名人选中选出66人。之后,又有30位中科院院士被推荐为工程院院士,包括钱学森、王大珩、路甬祥、师昌绪、朱光亚等得到国际认可的顶级科学家。

“这30人显然不同于自然的交叉当选,而是一种特意安排。”葛能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初这么做既是为了扩大工程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也是要增加院士评审的权威性,当然,这30人也是要按照民主的办法,大家讨论、投票选出的。

后来,仅1995年有4名中科院院士被增选为工程院院士,除此之外,再没有产生过“双院士”。

“增选竞争很激烈,再搞交叉当选已经不现实。而且一些科学家已经具有很高的国际威望,有一个院士荣誉就够了,也没有必要挂着两个院士头衔。”葛能全解释道。

赞一下
(23)
88.5%
赞一下
(3)
11.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