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曦:基础教育监管与中国的刚性体制

时间:2021-08-06 07:5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陆曦:基础教育监管与中国的刚性体制

中国聚焦

过去两个星期,中国资本市场血雨腥风。针对K12(基础教育)的“双减”政策,为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所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禁参与资本运作,上市公司则须要强制剥离K12业务,以后他们也只能被转登记为非盈利性机构,投资者也不能通过融资工具对他们投资。

该行政命令的落地,极大地打击了市场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信心。以新东方和好未来为代表的教育集团,其股票在短短三天内跌去九成;同时大量的资金从中概股撤出,腾讯、阿里、美团等互联网行业的巨头无一幸免,股价整体回撤接近30%。

在大量损耗了市场的公信力后,中国政府真的能实现其制定的政策目标吗?答案是“不知道”。按照官方的解释,为了鼓励生育,就要降低养育成本,减少教育开支,所以要降低教培行业的利润。但中国K12市场的过度发展,本质在于人才选拔体制的僵化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因为大部分地区的需求远高于供给,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才如此沉重。在完全不调控需求侧的情况下,对供给侧进行粗暴的压缩,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供需失衡,长期来看会使得整个行业更加内卷。

更糟糕的是,因为市场供给的缩减,未来课外培训的成本会进一步上升,“只有富人的小孩才上得起培训”并非是天方夜谭。一个看似为了追求教育公平的政策,却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无疑是令人担心的。

此外,“双减”政策需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先行。可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到任何这样的措施,看到的却只是无序和混乱。首当其冲的就是公立学校,他们被官方设定为校外培训机构的替代品。可他们是否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家长是否对他们认可,公立学校因此产生的大量额外开支谁来承担?一切都没有预演过,都还处于拍脑袋往前冲的状态。此外,诸如教培行业已经吸收的大量劳动力何去何从,这样现实的问题,似乎都已经被放在了次一位,没有人关注。

中国政府并非无的放矢。鼓励生育可以延续人口红利,从而缓解社保基金的压力,同时也为日趋两极化的国际格局提供稳定的国内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次对教培行业的革命是极度激进的,既没有合理的论证,也缺乏必要的制度设计。如此极端的政策,反映出的是中国当下的官僚体系极度刚性。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周雪光指出,刚性的官僚体制将冻结信息自下而上的反馈途径,同时导致专业人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缺位。此次针对教培行业的政策制定如此混乱和激进,充分证明了这一论述是准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刚性化已不再局限于中国的官僚系统内部,而是有苗头成为政府与整个社会进行交流的新模式。尽管过去的几个月不断传出要对教培行业进行整顿的小道消息,但中国政府显然远没有意识到与市场充分沟通的重要性。如此激进的政策突然落地,酿成了金融市场的一场巨震。

在刚性的交流模式下,一旦上位者决定要执行某项政策,那该政策就是确定的、不可动摇的;相对而言,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却是大大地不确定。这是因为,政策制定过程中任何来自底层或者市场的不同意见,都会被视作对上级权威的挑战,从而可能使发声者变成决策者的下一个目标。

结果,上下完全缺乏沟通,政策存在重大疏漏和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由于没有来自外部的职业机会,基层官僚只能选择躺平;但资本则不然,他们是长了腿的。

K12政策24日落地后,新华社在28日试图稳定市场情绪,发文表示监管只是为了使特定行业的发展更加有序,不会改变中国开放的道路,但这仅有的努力却在短短几天后破局。随着新华社自己旗下的《经济参考报》发表了一篇批判游戏产业的重磅文章,以腾讯为首的科技类股票再次暴跌,而此次暴跌甚至波及了半导体、新能源等中国官方背书的行业。

在K12风波后,投资者尚能以“树上十只鸟,打下一只,飞掉九只”自嘲,期望鸟儿还会飞回来。但随着这第二枪的打出,市场的信心又在哪里呢?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

赞一下
(34)
48.6%
赞一下
(36)
51.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