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庆:俄中关系未来走向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1-08-03 07:4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观点碰撞

于时语7月22日在《联合早报》发表的《大国政治下的俄中关系前景》一文,对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提出自己的疑问。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俄中两国目前的准同盟关系具有长远的可持续性吗?俄罗斯舆论中确实存在担心随着中国的壮大,俄罗斯可能沦为中国“小兄弟”的担忧,但是纵观俄罗斯乃至整个东正教世界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些国家与民族,都曾经有过长期臣服于金帐汗国和奥斯曼帝国等非欧洲帝国的经历;而金帐汗国和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能够成功长期统治东正教地区,很大程度上便是利用了东正教与天主教、新教等西方基督教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与差异,通过保护东正教徒的传统和信仰不受西方的侵害,来维持他们对于帝国的忠诚。

纵观近30年来东欧国家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尤其是东正教诸国的发展状况并不如人意,在西方主导下的经济秩序中,基本处于“二等公民”的位置。这种状况也使得这些国家对于西方的隔阂与疏离始终未能得到消解,同时对华负面态度远低于其他西方国家。

如果中国能够从中充分吸取经验,将俄中的“准同盟”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尽管俄罗斯人可能并不情愿,但是最终可能还是会向现实妥协,像自己的先人接受作为金帐汗国和奥斯曼帝国臣属,接受作为中国“小兄弟”这样的角色。

其次,美国真的愿意牺牲乌克兰来换取与俄罗斯的和解吗?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国内存在庞大的东欧移民群体,其总人数估计在2000万至3000万左右,仅波兰移民后裔就有800万至1000万之巨。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东欧裔美国人普遍有着强烈的反共反俄情绪,并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美国的对外政策。美国的任何放弃乌克兰乃至波罗的海三国等其他东欧国家的企图,都会引发东欧裔美国人的强烈反弹,从而造成国内政治上的巨大风险。

自特朗普当政以来,有关“联俄制华”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任何实际成果,不能不说是这些东欧裔美国人的“功绩”。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东欧裔美国人也把自己的母国,推入了类似二战前波兰的地缘政治困境之中。可以想见,一旦中美在台海正式摊牌,很有可能在东欧引发骨牌效应,导致地缘政治的剧烈震荡。

第三,中俄之间的领土争议真的无解吗?纵观近代以来俄中边界问题的演变,就会发现除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这段时间以外,中国官方和民间对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和回避倾向;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多半与中俄边界地区多为满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传统居住地有关。由于中国古代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冲突与对立,在占人口多数的汉族居民当中,一直存在贬斥满蒙少数民族,否定满蒙民族所建立的元清王朝的所谓“大汉族主义”倾向。

长期以来,这种“大汉族主义”倾向作为一股潜流始终存在于民间,从清末民初革命党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的热潮,再到几年来方兴未艾的“汉服”热,便可发现这一思想倾向的顽强生命力。

所谓“大汉族主义”固然会引发少数民族的疑虑,为国内的民族关系投下阴影,但也在无意中拆除了俄中边界争端这颗“地雷”,因为从“大汉族主义”否定元清等非汉王朝正统性的角度出发,既然俄罗斯占据的是“满蒙异族”的领地,自然不必再把俄中边界一侧的俄方领土,视为中国失去的固有领土,也不认为这些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把俄中两国疆域的形成视为双方开疆拓土,而把分散的内亚民族纳入各自管辖范围的一个自然的过程。

从近几年大陆民间舆论对俄中领土问题的反应来看,越来越多的网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并将挑起这一话题的人士视为亲西方的“美分党”而加以排斥。

总而言之,未来中美俄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存在诸多的变量,不仅仅涉及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也与中美俄三国国内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从单一视角来观察三国关系演进的人士,未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嫌。

作者是中国南通大学文学院教师

赞一下
(26)
36.6%
赞一下
(45)
63.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