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的“去中国化”能否逆转?

时间:2021-07-31 07:2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一栋 钟燕慧

2021年5月19日拉开了加密货币领域“去中国化”的序幕。中国央行和各大金融机构、行政机构先后发布的公告,几乎毁灭性地打击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投资者信心,由此拉开了加密货币市场的“去中国化”运动。

尽管令人有些始料未及,但所有的“事发突然”,或许都是“蓄谋已久”。此次中国政府对加密货币开展的全面清查运动,是中国长期金融监管政策的必然,也是中国金融领域发展趋势的部分映射。

中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向来以稳定为首要原则,稳定的核心就是低风险。违法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是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最为密切关注的两大金融风险,这也是中国政府大力封杀加密货币的核心原因。在面对Fintech(金融科技)问题时,中国政府向来是优先强调“宏观审慎”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在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领域,中国政府的监管力度和态度都十分强硬。

在不承认加密货币的法律地位后,加密货币领域被纳入更加强硬的金融监管已经不可避免,而且极有可能被刻以其他名目加以更为严厉的监管。

中国的金融政策向来与打击违法犯罪密不可分,这是金融稳定原则的另一层体现。尽管有不少专家和投资者呼吁中国政府应当对加密货币持包容态度,但资本的逐利性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客观上坚定了中国政府的监管决心。“未谋胜先谋败”的中国传统思想充分体现在对加密货币和其他互联网领域的监管上,而中国政府对待后者的做法更是简单直接——实名化、代码屏蔽与举报机制,这些做法同时诱发了新的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关于“重视、加速区块链发展”的命题已逾百次,让人一度以为中国政府正在以实际做法慢慢磨平2017年“九四事件”带来的行业创伤。从技术角度而言,这既是对中国政府做法的误读,也是对区块链技术的误读。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只是平台与种类产品的关系,无法从逻辑上得出中国政府支持加密货币的态度。

可以预见到,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短期内并不受中国政府待见。首先,2021年中国央行已经严格禁止加密货币的市场交易、金融支付与商事担保,无疑是从法律层面宣告了加密货币的非法性。

其次,中国史无前例地将封杀大规模地扩展至废止挖矿、屏蔽网络搜索引擎、禁止金融平台支付承兑和限制中国大陆交易地址等多头举措。最后,这次“去中国化”的封杀运动波及的领域很广,引起的行业恐慌也是前所未有。

加密货币的高耗能属性与中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作出的国际承诺,也是此次禁令出台的法律动因之一。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是促使这轮能源产业升级战略出台的直接原因。内蒙古的火力发电、川滇地区的水力发电、新疆的风力发电等矿场同时关闭,彰显了中国政府禁绝耗能挖矿决心的同时,也驱赶着大批“矿工”奔赴海外寻求出路,客观上促成了国际挖矿产业的多元化新格局。

货币主权包含铸币权、铸币税和一系列与经济主权相关的国家货币行为。有观点认为,中国政府“仇视”加密货币的原因之一在于与加密货币相比,人民币失去了正常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也失去了大量的货币主权利益。

但“数字人民币”(DC/EP)似乎在改变这一切。仅从货币角度而言,中国政府积极研发和推行数字人民币,期待从成本、效率、信用和监管等多个方面,极大提升人民币的价值和社会共识,也是潜在的对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又一次冲击和挑战。

尽管与存在投资价值的加密货币有本质区别,但各方面性能都优于传统货币的数字人民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本聪提出的“点对点难题”、“双花支付”、“信用担保成本”等核心问题。然而,横亘在加密货币与数字人民币中间的根本矛盾,依然是“去中心化”问题,而中国政府也明确表示了主权货币不容撼动的地位,并多次强调法偿性为流通货币的根本。

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的保守性汇率安排和改革动议,以及中国央行在近些年对美联储举措的态度与针对性应对方案来看,中国借货币主权进一步稳固数字主权的做法,势必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尽管有学者认为,加密货币的“去中国化”会使人民币几乎丧失了对这一在全球经济下行期内表现良好的数字资产的定价权,但也有论者认为此举能够驱散加密市场的“监管利空因素”,使之朝向更健康和更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或许等到“劣币驱逐良币”那一天到来,加密货币又会重归中国市场。届时,人民币或许会真正把握住加密资产的定价权。

作者王一栋是武汉大学法学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钟燕慧是武汉大学法学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博士后

赞一下
(15)
68.2%
赞一下
(7)
31.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