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从郑州特大水灾看香港优势

时间:2021-07-27 07:3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港澳突搜

河南省上周遭受特大暴雨肆虐,当中以省会郑州的灾情最为严峻,人命伤亡严重,事后引起舆论一片质疑和批评。香港作为一个跟暴雨和水灾斗争了一百多年的城市,其管理应对水灾的经验,近日来也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

香港政府土力工程处前处长陈健硕上周接受媒体访问时,就比较了香港和郑州两座城市。据他分析,香港2008年也曾出现特大暴雨,短短一天内就录得400毫米雨量,对局部地区造成很大破坏,与郑州这次的情况相若。但港府部门多年前就完成许多渠务工程,包括设立蓄洪池防备,以及在半山建排洪隧道,将洪水引入大海,大大减少涌入市区的水量。

对于暴雨淹浸郑州地铁,造成大批乘客被困,陈健硕指香港港铁公司在这方面同样有准备,设立了两级防水措施,包括防止地面水流入站内,站内个别位置也设防水闸等;过海段的地底隧道也有特别防洪措施。简而言之,香港应对水灾的经验丰富,多年来做了许多有效疏导洪水的渠务工程。

曾几何时,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的香港,一直是中国大陆学习的“样板”,成为推动大陆改革开放的一支重要力量。香港在对抗水灾方面的经验可供大陆借鉴,并不是孤立情况。

前段日子和香港研究机构的一名朋友聚餐。他忆述,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对外改革开放,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不时有大陆政府考察团到香港这颗“东方之珠”考察,学习香港发展经济的经验。

香港九七年回归后,大陆进一步深化向香港学习,尤其是借镜香港的城市管理经验。譬如,香港地少人多,但交通却井井有条,其设计和建设模式被大陆各大城市广泛借鉴。朋友所属的机构由于在这方面有丰富研究经验,也成为被拜访的热门点之一。

据朋友观察,曾经有一段时期,大陆政府甚至还想学习香港的政府管治体系。原因是在经济领域以外,香港的司法独立、社会公平、社会多元、官场廉洁、效率卓著,都比大陆表现出色,这正好为大陆政府探索符合自身定位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很好的学习榜样。

踏入2010年,香港社会逐渐出现一股排“内”潮,陆港两地关系开始紧张,但仍然无阻大陆向香港学习的心念。直至2014年香港占领运动和2019年反修例运动先后发生,一场又一场暴力冲突,尤其是针对大陆人的负面事件,极大触怒了大陆民众,对港人的观感开始转差。

朋友说,在此情况下,很多大陆民众甚至地方政府都认为香港已经没落,不值得学习,再加上去年发生冠病疫情影响了跨境访问,“过去两年,我们公司接待的大陆考察团可谓寥寥可数。”

不过,这次郑州遭受极端暴雨蹂躏,也再次提醒香港:虽然大陆近年大国崛起,但香港仍然有坚实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多方面依然是大陆可参照的标杆。

以防雨灾为例,香港地处沿海,每年平均降雨量约2400mm,是太平洋周边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面对如此大的雨量,近年来香港却很少发生大面积内涝,正是得益于港府几十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洪措施。

成立于1989年的香港渠务署,专门负责香港的防洪工作,通过数十年来对雨水排放的系统研究制定长远策略及方案,并投资数百亿港元(100亿港元约17.5亿新元)用于一系列防洪基建工程,在提升香港防洪能力方面卓有成效。

一直以来,香港采取的防洪策略可简称为“防洪三招”,即“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拓渠”。前几年,当局为了进一步缓解下游排水管道的压力,更以具有创意的方法来治理淹水,按照各区不同的地势特点,因地制宜,建了三个地下蓄洪池:在暴雨期间将部分来自上游的地面水流贮存,将高峰时期的洪水流量限制在下游排水系统的容量范围内,然后错峰排放。

早些年,香港每到暴雨季节,街上就很容易出现淹水,中小学生上学时往往要卷起裤脚而行,苦不堪言。但经过近年的努力,香港的防洪涝能力进一步大大提高,近年的多次暴雨均未出现内涝现象,前述情景已不复见。

诚然,香港以往的最高降雨量远不及郑州此次遭遇的极端情况,但面对可能降临的极端天气,香港应对水灾的丰富经验,还是值得大陆每逢暴雨必变成“大海”的城市学习。虽然香港近年内耗严重,但也不宜妄自菲薄,失去自我。

赞一下
(59)
46.5%
赞一下
(68)
53.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