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燕:少年十五二十时

时间:2021-07-25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寐言说

去年7月26日,我写了一篇《50元冲出来的青春关切》文章,通过文字,关心年轻人。

一年过去了。

今日刊登的拙文,仍然与青少年有关。

此文并非因为受到“中学生把50元钞票冲入马桶”那类恶作剧、13岁至18岁青年抽电子烟、14岁少年涉诈骗和钱骡案等事件所“激发”;这一次关乎的,是感伤稚嫩生命的逝去,怜惜短暂人生就此打住。

立化中学校园命案发生至今已近一周,周遭氛围仍然处在低气压。案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大众对案情不宜赘言。此刻社会最需要的,应是真诚的关怀和尊重,并给予彼此调适的时间与空间。

上至总统、总理、教育部长、教育总司长都已纷纷站出来,给予安慰与支持。有力量的话语,总能起到安抚的作用,帮助众人淡定地应对社会突发的新状况。令人欣慰的是,据教育总司长王斯芸日前所言,立化中学学生在事发后的第一个上学日的出席率为97%,与平日相似。受影响的师生也已经在教育部的安排下,接受专家和辅导员的帮助。该校也已经设立辅导室,让教职员、学生和家长随时走进去求助。

受影响的各方,已经竭尽所能去执行应尽之责任与义务;社会对于发生在单纯校园的负面事件,大众又做对了什么?

校园命案发生当天,当新闻发布后不久,朋友圈迅疾转发一则出自热心人士的短信,内容精简,但强而有力。

短信提到:“今日发生的悲剧,或许会让我们感到茫然无助。但就是在这时刻,我们必须选择积极地去应对。让我们的言谈举止发出善意的涟漪,安慰所有受影响的孩子与家庭。”

这股出自民间的善意,可能适时阻止了一些人对事件的臆测和妄言,防范莘莘学子在网络空间遭受无谓的情绪伤害。这则由专业辅导员发出的信息,还提出了“三不”和“三要”的建议:一、不要传播虚假信息;二、不要对悲剧和在他人的痛苦上雪上加霜;三、不要搞笑;四、要给自己空间处理情绪;五、要平和地与家人沟通;六、若是获知有人受到惊吓需要帮助,请指引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

在平常日子,多数人不会十分认真看待这类“大而无当的空话”(motherhood statement)。在资讯泛滥、信息频繁更新的网络时代,处在一个混乱、受到惊吓,以及未知的情境中,这般老生常谈却有如铿锵之言,有助引导方向,把负面的情势拉拔朝向较为正面的方向发展。个人觉得,此次网络空间对于校园命案的“爆料”,随着社会的要求和监督,多数网民的留言显得有分寸和展现同理心,既对校园安全提出疑问,也对现今的教育表达了看法。

曾经阅读一篇标题为《生命总有伤痛时》的文章,内容大意是说:当生命中发生了不可预期的事,最可怕的是社会对事件的诠释及回应;因为诠释、回应,会定义当事人将如何继续生活。正面积极或负面消极、聚焦自己或放眼全局,当视角和态度不同,生活方式和生命愿景也会不同。

平白无故失去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痛,那一块失去的心头肉,难以完全弥补和愈合。

任何的失去,都会经历一段哀伤、愤怒、接受、疗愈的漫长过程。

生命总有伤痛,冀望我们的社会有足够的睿智和包容,让受伤的人,找到疗愈的力量,也为我们的青少年,许下一个更健全和美好的未来。

(作者是本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1)
50%
赞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