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语:大国政治下的俄中关系前景

时间:2021-07-22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于时语专栏

各种迹象显示,美中两国已经进入了某种“准冷战”的竞争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俄罗斯作为军事大国的国际站位,具有关键性的杠杆作用。最近10多年来,俄中关系不断深化,可以说进入了“准同盟”状态。

几年前美国《外交政策》刊物就以《俄罗斯是最大的中国外援接受国》为题,报道了俄中之间密切的经贸关系。俄中军事合作更是欧美朝野十分关注的题目,在不断报道的俄中联合军演之外,6月底,美国《新闻周刊》便有关于俄中形成军事联盟在太平洋抗衡美国的专题报道。

历史沧桑不在于一时一地,俄中两国目前的准同盟关系具有长远的可持续性吗?如果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经济增长,按照目前广泛报道的趋势继续下去,几乎可以肯定: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美国之后,俄中两国的准同盟关系将难以为继。因为这是古往今来大国政治的自然规律:一个主导性的大国强权,与次于它的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对抗性的。

就是同属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又有民主制度的相同意识形态,美国与欧盟之间已经出现明显的经济乃至政治利益冲突,这在特朗普总统任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拜登上任以来,高调改善与欧洲关系,连白宫自己都承认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国竞争。即便如此,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上个月还是警告:一个更团结的欧盟会更加独立自主,美国届时或许会后悔曾经帮助促成欧洲的统一。

除了共同面对世界首强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压力,以及维持威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之外,俄中两国准同盟的利益交集实在太少。而且在全球共产主义政权屈指可数的形势下,民族主义日益成为北京的意识形态基础。正是在民族主义问题上,俄罗斯几百年来对中国造成了最大的历史创伤。

俄罗斯文化有两个重要的“历史记忆”特征。第一,蒙古征服之后两个半世纪之久的所谓“鞑靼桎梏”(Tatar Yoke)压迫,使得俄罗斯民族形成了深刻的“黄祸”恐惧。斯大林坚持从中国版图抢夺包括了唐努乌梁海的外蒙古,部分也是出于这种历史恐惧。第二,自从彼得大帝以来,俄罗斯上层知识精英普遍具有“欧洲中心”的文化情结。

就是在普京执政初期,普京总统与梅德维杰夫总理都曾经真心努力改善与欧美的关系。普京政府的这种亲善努力,可以说一直坚持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日爆发的格鲁吉亚战争。

而俄罗斯知识精英开始普遍反美,一直要到2014年乌克兰反俄政变之后。顺便说一下,俄罗斯文明起源于基辅罗斯公国,造成乌克兰“离俄入欧”对俄罗斯知识精英的震动。而乌克兰与“俄罗斯母亲”分离,则又是蒙古“鞑靼桎梏”统治的后果。

基于上述分析,俄中准同盟关系乃是基于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可持续性。目前俄中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中国的国家实力距离美国实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中美实力真的开始接近,俄中分道扬镳也就为时不远,而乌克兰届时会是美俄靠拢的必然牺牲品。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赞一下
(48)
30.6%
赞一下
(109)
69.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