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香港告别劏房须路线图 不容官僚主义误事

时间:2021-07-20 09: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中央勾勒香港发展长远愿景,告别劏房笼屋、极大改善房屋问题,既是香港社会所欲,亦是中央对治港者的硬要求。行政长官表示,当局视觅地建屋如“行军打仗”,并非好整以暇,可是普罗大众观感却很不一样,当局需要正视这一落差,抚心自问是否贴基层接地气,做到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土地房屋问题是香港发展最大痼疾,去年全港居于环境欠佳旳住户数目超过12万,要令告别劏房笼屋的愿景成真,现在就得着手去干,当局必须改变既有思维,显著压缩土地开发流程,大刀阔斧造地。市民担心官员光说不练,目标假大空,做过当成功,治港者必须拿出明确路线图,制订分阶段目标和具体时间表,以施政业绩取信于民。

土地开发进度慢

官民看法落差大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期盼,本世纪中叶当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时,香港亦是一片光明,“现在大家揪心的住房问题必将得到改善”,“告别劏房笼屋”是最形象化和具体的标志。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这个愿景“好远”,监于觅地屋建需时,政府短期内会三管齐下,“尽量协助”居住环境较恶劣的基层市民,包括两年内兴建1.5万间过渡房屋、为轮候公屋逾3年家庭发放现金津贴,以及管制劏房租金等。

觅地建屋无法一蹴而就,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根据房委会最新数字,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8年,数十万基层市民等待上楼,居住问题早一天解决,就是急市民所急、解市民所困。现在距离本世纪中叶看似很远,可是如果继续蹉跎岁月,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告别劏房笼屋”好梦只会成空。夏宝龙用上“必将”一词,严格来说已不止是一个愿景,而是中央对治港者的一项要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政府必须直面现实,提供现金津贴、兴建过渡房屋,作为短期“止痛”措施,当然好过什么也不干,可是最重要还是拿出决心和本事,切实解决土地房屋问题。

政府常言已在积极觅地建屋,倘若市民看到当局有雷厉风行的决心,即使措施无法立竿见影,相信亦会理解,问题是很多人并不认为当局有花大力气务实有效处理问题,无论收回土地、近岸填海、明日大屿,还是开发农地棕地,充其量只属寸进。也许政府高官认为,这已是“得来不易的进展”,然而处理民生痼疾,市民需要看到的是成果,而非高官自言如何落力。政府处理房屋问题的急迫程度,跟市民的要求有明显落差,为官者必须自量自思,如何缩窄这个距离。

公营房屋需求殷切,去年《施政报告》公布,政府全数觅得兴建31.6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的330公顷土地,可满足《长远房屋策略》未来10年公营房屋需求,是自2014年订立长策以来首次达标。官员强调,这是透过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32公顷用地、提高港铁小蚝湾车厂用地发展密度等达到,数字并无水分,云云,然而前土地小组成员对所谓“达标”说法多有保留,一来政府纸上谈兵,声称“觅得可用土地”,不代表日后发展没有阻力;二来过去不少公屋项目在筹划、兴建都有延误,往往影响供应量,有政党甚至质疑政府开空头支票。房委会公布过去10年公营房屋实质建屋量,2020/21年度的出租公屋建屋量只有6261伙,见10年最低位;上年度连同资助房屋的建屋量亦只有约1.1万伙,落后长策目标平均每年约3万伙建屋量。以这样的进度,是否真能追上《长策》目标,叫人好生怀疑。

官僚常见陋习,一是做过当完成,不重视实效,倘若有人质问成绩表现,要么堆砌一些数字自称成功,要么“搬龙门”转移视线,又或自言已尽全力;取巧者甚至一开始便将目标说得模棱两可,确保自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夏宝龙谈到治港者五项要求,其中之一是善于为民众办实事,树立“市民至上”服务意识,贴基层、接地气,以施政业绩取信于民,其实就是提醒治港班子和高官必须远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土地审批要理顺

压缩流程勿做样

政府加快觅地建屋,官员必须改变思维,以更大决心克服各种既得利益阻力,同时亦要显著压缩土地开发流程。近年政府提出加快土地审批流程,城规、环评等部分程序改为同步推进,不再“排队”分开做,无疑节省了一些时间,然而整个开发流程若不显著精简,仅靠小修小补,实难显著改善。应有的咨询审视当然要做,太过繁琐冗长的程序,就应该大刀阔斧改革。

香港要解决房屋问题、告别劏房笼屋,就要有一个明确路线图,既要有清晰的中期目标,也要有以4、5年为期的工作计划,确保按照进度向前推进。与此同时,各项相应改革措施,例如压缩土地开发程序,也要定下一些硬指标。根据政府现行程序,“生地”通过法定程序变成“熟地”再建成房屋,随时要接近20年,当局应先订下具体目标,例如将整个发展程序,缩短在8至10年之内,再看看每个环节,可以怎样缩短时间。若只是做做样子压缩流程,实际不知道能够节省多少时间,对于解决问题,并无多少帮助。

赞一下
(9)
90%
赞一下
(1)
1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