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白:学区房不再疯狂?

时间:2021-07-18 08: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白话文

笔者的中国老同学微信群最近炸了锅,一则学区改革的消息,让适龄学童的父母展开热烈讨论。

北京市多个辖区近日明确幼升小规则,凡是2020年7月31日后购房的家庭,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入学。在新规则下,孩子分配到哪所学校由摇号决定。消息一出,不少人惊呼“学区房要凉了”。

不只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也加快改革,施行多校划片、教师轮岗等措施,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已出现降温迹象。

教育和房子,一直是笔者同学群里议论最多的两个话题,能够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学区房,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其中一些事例,让笔者大开眼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恐怕也不过如此。

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卖出一套天价学区房,这套面积仅11.4平米的房子,杂草丛生、破旧不堪,居然以530万元人民币(约110万新币)的价格成交,每平方米价格高达46万元人民币(约9.6万新币)。笔者看过照片,如果事先不知道它是住房,还以为是个公共厕所。同学老Q当时就在群里感叹:“这世界是不是疯了?”

说起这老Q,他毕业留北京发展,进了大公司,娶了当地姑娘为妻,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在孩子入学问题上却发了愁。老Q原生家庭条件一般,妻子虽然是北京人,家里也只有一套位置较偏的老房子,而当时学区房已动辄千万,无论如何也买不起。不承想,事情又有了转机,妻子通过关系认识一个人,能找“硬关系”把孩子塞进名校,不过人家也不是白做人情,张口要了价:200万(人民币,约41.6万新币)。夫妻俩一商量,咬咬牙,就这样把事办了。

这件事,如果不是听老Q自己讲,我也许会认定是网友编的故事。笔者其实很好奇:这200万是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送的?是一张带密码的银行卡,还是像港片里那样装现金的皮箱?我没好意思问,但相信那个场面一定精彩。

老同学也向笔者咨询过新加坡学区房的问题。坦率讲,新加坡并非完全没有学区房概念。最直观的,看看房产中介的广告,但凡一公里内有著名学府的房源,这个优势都会被着重标出宣传。但是,新加坡的所谓学区房,和中国一线城市的情况天差地别。

首先,新加坡的小学入学有多个轮次,住得近并非最优先考量,到了住址派上用场的阶段,往往也要抽签,不保证进得去;其次,入学资格上,租售基本同权,只要是真实的租约且住满一定年限;再者,学生将来还有很多再选拔的机会;更何况,新加坡要把每所学校都建成好学校,并非空谈。总结来说,不会因为一套房,就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

就拿笔者自己家来说,一公里内有所著名的男校,还有一所不错的男女混合校,也算个“学区房”了。但几年下来,房价涨幅还不如很多非学区的楼盘。这样的位置,将来出租或者转售也许不难,但是绝不可能像中国一些炒房客那样,靠着炒学区房就大赚特赚。

中国的学区房已经“疯狂”了太多年,如今政策转向,算是亡羊补牢。学区房,关系到教育和住房两个问题,理应回到二者的本质。教育,至少基础教育阶段,应该给更多人创造公平的机会;房子,应该回归居住的属性,而不是变成投机的商品。如果走上相反之路,让教育成为阶层固化的根源,让房子成为贫富分化的帮凶,那社会将往何处去,不卜可知。

(作者是本报网络高级编辑 [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12)
80%
赞一下
(3)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