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不打疫苗寸步难行?

时间:2021-07-14 07:2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京腔新韵

一名在北京的外国朋友前天心急如焚向我打听,外籍人士要去哪儿预约打疫苗,越快越好。原来她正安排去外地参加一项大型活动,主办方要求参会者必须提供接种疫苗证明。

眼下在中国,一张冠病疫苗接种证明,俨然已成为参加很多重大活动必备的“通行证”。在一些地方,没有这张“通行证”,日常出行都可能会有困难。

中国多地近期发出的紧急通告显示,未接种冠病疫苗的人员,出行将受影响。出台这类新政策的地方包括江西省崇仁县、定南县、安远县、浙江省丽水、宁波宁海等地。

各地发布的通告内容大同小异,简单总结,就是要求年满18岁的无疫苗禁忌症人员,必须接种冠病疫苗,否则从7月中旬起,原则上不允许进入重点公共场所。这些“重点公共场所”涵盖范围很广,包括医院、学校、养老院、车站、超市等。

一些地方也要求公共场所对未接种人员进行登记,动员他们及时接种。此外,所有入境人员必须接种疫苗,否则居家审核不予通过。

地方上强势推进疫苗接种的做法,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哗然。有网民质疑,接种疫苗是否等于手持“免疫金牌”,不接种就等于“高危人群”?还有人吐槽,国家强调“自愿接种”,地方上却采取歧视政策,“不打疫苗是该被软禁吗?”

一些网民列出种种无法接种疫苗的理由,如过敏体质、哺乳期等;还有疫苗过敏者担心,“以后出门兜里是不是要随身带着诊断书,逢人就说我有病?”

中国各地过去几个月加速推进疫苗接种,截至7月12日,全国已累计报告接种疫苗13.9亿剂次。不过,疫苗接种率在各地参差不齐。

作为疫苗接种“优等生”,北京截至本月11日,已有1740.5万人完成全程接种,全市18岁及以上人群的全程接种率达到89.39%。截至上月29日,上海18岁及以上人群的疫苗接种率,也已达到77.6%。

相较而言,近期发布“不接种疫苗影响出行”通告的地区,在疫苗接种率上拖了后腿。以江西省为例,截至上月26日,当地的接种率仅为35%。

中国媒体《财经》引述国家卫健委人士称,到今年10月,中国的目标是完成75%至80%的接种率。

不过,由于疫情有效控制,加上对疫苗副作用的担忧,还是有一些中国民众对接种疫苗的紧迫感不强,动力也不高。一名在浙江的朋友私下透露,她身边的朋友、同事中,仍有近一半尚未接种疫苗。虽然社区也曾上门动员,但她以“备孕”为由,告知社区工作人员暂时不打算接种。

3月下旬,中国全国上下曾掀起一场运动式的疫苗接种推广活动。政治任务加身的各地基层,为了鼓励民众接种疫苗各出奇招,送鸡蛋、送面粉、发放消费券。

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深圳一个社区挂出充满魔性的接种疫苗宣传标语,借两三年前一首很火的网络流行歌曲《学猫叫》,打出“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的疫苗接种口号。

花式鼓励民众打疫苗的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过政策“一刀切”苗头。例如,有学校把疫苗接种与学生升学毕业、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个别地方政府也威胁,不接种疫苗“出行交通没车坐”,“子女上学、工作、参军、住房报建等都会受影响”。

这些现象一度引发官方关注。为此,国家卫健委发言人4月在一场发布会上特别强调,针对个别地方接种工作中出现的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如今,一些地方为了赶接种进度,虽然没有强制全员接种,但对未接种疫苗者设立种种生活障碍、剥夺日常通行自由,无异于变相强制接种疫苗。

各地希望尽快推进疫苗接种的初衷并没有错。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通过严防死守的方法,成功控制住疫情,但长期依靠严防死守、严控国门防止疫情输入并不可持续,战胜疫情最终还得依赖疫苗接种,构筑有效的防疫屏障。

不过,地方官员把推进疫苗接种当成政治任务,以“一刀切”的方式强推接种,反而会引起民意反弹。一方面,官员懒政的作风会让人产生反感,另一方面,在“鼓励打疫苗”与“惩罚不打疫苗”之间选择后者,背后折射出了中国官场长期存在的用权力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劝说解决问题的惯性;平常日子已经习惯用权力解决问题,遇到紧急情况则祭出高压手段,更让人们心存厌恶。

推进疫苗接种是对各地治理能力的一场考验,出发点都是防疫,简单粗暴的手段能全面达到目的;劝导与说服需要更长时间,也未必能如“一刀切”般全面达标,但与前者相比,后者才是现代社会的良治追求,更是“软力量”的对内使用和展示。

 

赞一下
(93)
76.9%
赞一下
(28)
23.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