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君:“出冠”之后,大流行阴魂不散?

时间:2021-07-03 07:2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四面墙外

经过18个月心力交瘁的苦苦等待,又连续几天被难耐酷暑煎熬得恹恹郁郁之际,三位部长6月24日在中英文报上联名发表的文章《与冠病共处 如常生活》,犹如天降甘霖,让人精神大振,看到了希望。

对于没经历过三年多日据黑暗时期的新加坡人,坐困愁城战战兢兢躲避看不见的病毒敌人的这一年半,可说是他们毕生难忘的最长一役了。相形之下,2003年的沙斯虽然也是来势汹汹,猝不及防,造成人心惶惶,但在新加坡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杜绝。犹记得那年5月底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加坡的疫情结束时,全城欢腾雀跃,获得解放的人群急不及待重返街头,经济迅速甚且报复性回弹,生活很快就恢复常态。

但这一次我们也能迎来真正的“解放”吗?看来不能。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三位部长颜金勇、黄循财和王乙康那篇联名文章的题目,已清楚写明我们将须“与冠病共处”,而不是战胜冠病——只是在大部分国人完成接种疫苗之后,将它降级为“地方性流行病”而已。

虽然到时安全管理措施会逐步放宽,大型聚会和活动能够恢复,发现病例后也无须大规模追踪和隔离密切接触者,但人们还是要定期自行检测,确诊后要自我隔离。即使政府不再严密管控,受尽折腾的国人已如惊弓之鸟,肯定还是会小心翼翼,口罩随身带随时戴,不可能像摆脱沙斯那样“如常生活”了。

只要冠状病毒一日与民同在,而且长留世间不断变异,我们就不可能完全恢复疫情前的常态,尤其是出国旅游、公干、经商这些对国人非常重要的“常态”。即使我国能在短期内围堵疫情,独善其身也是没用的,只要多数国家地区的疫情继续恶化,接种疫苗进展缓慢,我们出国的机会就会大受限制,只能与疫情控制得较好的地区局部恢复往来,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自由出行了。

但无论如何,部长联名文章还是释放了大好消息,为后疫情时期勾勒了发展方向、指示迈向常态的道路,让人民心中比较踏实,对未来有所期许。只要能摆脱冠病的纠缠,以新加坡多年积蓄的发展能量以及在历次危机中彰显的顽强韧性,相信我们在“出冠”之后必能策马扬鞭,奔向阳光大道。

问题是,摆脱冠病疫情之后,我们就能告别“大流行”了吗?我从不杞人忧天,但李显龙总理去年讲过的一番话,却一直让我惴惴不安。2020年9月2日他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辞时郑重警告,冠状病毒将不会是我们面对的最后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另一种更具高度传染性、致命性且易于变异的X疾病的来袭只是迟早问题,而且“早该到来”(overdue)!

他指出,这种神秘的疾病在2018年首次出现在世卫组织的疾病名单上,我们必须从冠病疫情危机中学习如何应对它,尽可能做好准备。天啊,冠病已经这么难搞,还有比它更凶猛的X疾病即将到来——难道不久后我们又将陷入一场更严重的大流行病?

我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李总理的这番话,我可是难以忘怀。不过担心也没用,堪能聊以自慰的是:瘟疫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来没有缺席过,但无论什么肆虐无度的传染病——鼠疫、天花、霍乱、麻风、白喉、疟疾、肺结核等等——都被一一征服了,再可怕的X疾病,人类也总能研发出新疫苗加以消灭。

然而,有一种目前已经在“大流行”的疾病,却恐怕会成为不治之症,永远祸害人间。

这种疾病有个正式名称,叫“信息流行病”(Infodemic),它首先出现于2003年的沙斯期间,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在2019冠病疫情中重获新生命,迅速传播。2020年3月,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开始采用这个名词,用来描述那种事实、谣言、假消息、阴谋论和恐惧感混淆掺杂,广泛传播,使得人们难以获取有关冠病疫情的基本信息的现象。

它可说是冠病的一种并发症。自疫情暴发以来,有关冠病的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误导性的陈述、骇人听闻的传言、无奇不有的阴谋论,反科学和伪科学论述、反疫苗组织散播的不实言论等等,就一波接一波,在社交媒体上泛滥成灾,使原已惶惶不可终日的芸芸众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不知要相信谁,也使到很多人不敢接种疫苗。

冠状病毒渗入的是人肺,而信息病毒渗入的则是人脑,颠覆了思维,混淆了视听,影响客观冷静的判断,使到理性的认知无法形成,从而助长了无知和恐惧,严重破坏社会信任,煽动起种族情绪,甚至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信息流行病并非始于冠病,但这场全球性瘟疫让信息病毒找上了无数的新“宿主”,使它原已顽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信息病毒利用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传播,速度惊人,威力无穷,其影响范围更远远超出了医学领域,早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科学等各个层面。世界各地的锁国封城、阻断隔绝、检疫隔离、居家办公等等,促使社交媒体用户暴增,使用量出现爆炸性的增长,造成信息疫情急剧恶化。

作为一个信息高度畅通的国家,新加坡当然也无可避免感染了信息流行病,而且病得不轻。这一年多来在本地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各种谣言谎言、假消息、上纲上线的偏激言论、罔顾事实的一面倒宣传、推波助澜煽动种族主义情绪的贴文之多,传播之快,让人目瞪口呆,触目惊心。

一般人误信假消息倒也罢了,但若连医生也轻易接受伪科学论述和反疫苗的假消息,或断章取义、选择性摘取片面实例却不呈现完整事实,而公开发表一些会引起恐慌的言论,那就不免令人扼腕叹息了。5月份12名医生联名发表的公开信就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例子。虽然其中11人匆匆撤回,而冠病疫苗专家团也赶紧澄清事实,但公开信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加重了抗疫工作的困难。

在社交媒体“赋能”下,散播谣言只需弹指功夫,公开请愿也只是举手之劳。影响所及,网上各种各样的请愿书、公开信等伴随着铺天盖地来路不明的信息热闹登场,让人眼花缭乱。这其中当然有正当合理的请愿,但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小题大做、无事找事动辄请愿的例子;而那些别有居心和含有政治动机或隐秘议程的就更多了。

只要有人发起公开请愿,就会有人跟着起哄响应,看到请愿书不明就里也照签,我就在一些群聊组看到了这样的例子。容易被误导或煽动的“请愿一族”的出现,也是信息流行病的一种症状。

其实谣言古已有之,只是于今尤烈而已,古代只能口传,现代的信息病毒则借助科技的力量,在全球各地找到亿万宿主,变成传遍世界的大流行病。

那么,难道世人就束手无策吗?

2020年6月,由各国民间社会组织联合成立的独立机构“信息与民主论坛”,设立了一个高层次的“应对信息流行病工作组”,汇集多学科专家,讨论如何应对“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乱象”。工作组在11月发表了一份洋洋洒洒的报告,向各国政府和数码平台提出多达250项建议,还正式提交给同个月举行、共有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袖,在线上线下参加的巴黎和平论坛,受到重视。

工作组联合主席玛丽亚·雷萨(Maria Ressa)在报告的序言中开宗明义说:“社交媒体曾经是赋能者,现在却变成破坏者,将‘我们反对他们’的分化思维植入平台设计中,因此,制造分裂的领袖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最好,并非偶然。面簿现在已经是世上最大的新闻发行商,但发行过程有个玄机:掺杂着愤怒和仇恨的谎言,比无趣的新闻事实传播得更快更远,从而产生了从众效应,使谎言成为人工共识。”

信哉斯言!工作组的努力确实值得赞扬,可惜的是,哪怕出发点有多好,报告书的建议有多周详,要在社会和法律制度落差巨大、政治和经济利益严重分歧的国际社会达成具体共识,齐心合力制伏横行天下的社交媒体巨无霸,谈何容易啊!

放眼天下,中国是唯一对社交媒体开放(虽然不是全面开放)却又能制伏它的国家,但它那一套独特的游戏规则是其他国家不可能也不愿意模仿的,就像它对冠病疫区采取的那种滴水不漏、密不透风的严厉管制模式,也是无法移植国外一样。

如此看来,将信息病毒这个精灵再放回瓶子是不可能的了,那是否就只能任由信息流行病为害苍生吗?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我乐观不起来。

作者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2)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