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键:台海问题应当走向无核化

时间:2021-06-07 07: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键

近日,核武议题再度成为焦点。5月29日,日本《朝日新闻》发布了对美国前防长佩里的专访,他在专访中声称,以目前的国际形势,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甚至超过了冷战时期。

佩里在访谈中分析了目前美国的核安全威慑机制的问题。他认为,美国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很容易引发核反击的安全警报误判,将核按钮全权委托给总统一个人,网络攻击的手段使得误报的风险增加,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核战争突然爆发的偶然性。此外,美国的国际同盟体系制约了美国的核政策,导致美国无法做出不首先用核武器的承诺。

紧接着佩里的访谈,继年初“提升到1000枚核弹头”的观点,《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突然再度发文,声称中国应提升核武库规模。他认为,在美国加紧对中国围堵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做好中美摊牌的准备,不断提高自己的战略核威慑能力,以便在美国新一轮的战略围堵中占据主动权。

同时,中国国内另一名左翼媒体人司马南,也突然谈及核武问题。他宣称,中国大陆应当考虑美国会像支持以色列那样,去支持台湾拥核,并借鉴上世纪美苏古巴导弹危机的经验,用核力量有效吓阻美国对台湾进行核武装,以便支持台独势力的可能性。

上述舆论动向显示,目前中美双方对核问题似乎出现了背离的判断。美国从克林顿到奥巴马时期,一度削减核武器甚至试图推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国大陆内部反而逐渐出现越来越多增强核威慑能力的主张。在这之中,可能存在一些思维的误区。

与佩里的表述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美国为什么不会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美国霸道的表现,但这其实跟现代世界的权力结构相关。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体系,是高度发达的契约形态。

美国扮演的正是作为治安官的“警察”角色。作为国际警察,美国为保持权威和最高信用,无法做出“不首先开枪”的承诺,这是美国维持全球扩张形态的军事能力的根源。核武作为军事实力的最高级形态,作为国际安全信用的最终保证,正是国际警察手中最有效的“枪支”。

美国究竟会不会支持台湾拥核?如果充分理解美国控制的全球契约体系,就会明白台湾不可能拥核。在美国中心的权力结构中,只有以下两种情况会产生拥核现象。第一种是美国的传统盟友,非常重要,以至于外部提供的核保护伞还不足以确保其绝对安全,这包括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第二种是美国契约体系之外的国家,它们要么是边缘形态,要么跟美国敌对,美国无法为其提供核保护伞,这包括俄罗斯、中国大陆、印度、朝鲜、巴基斯坦,还有伊朗。

参考台湾的状态,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台湾实际上被全面纳入美国控制的契约体系,但它的重要性无法跟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相比。在这种状态下,台湾拥核会明显削弱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加速核武扩散趋势,最终瓦解美国中心的契约体系。因此,美国不可能支持台湾拥核。事实上,在冷战期间,正是美国阻止了台湾的核计划,这足以验证上述说法。

尽管美国不会支持台湾拥核,但考虑到冷战期间的先例,美国有可能在东南亚恢复部署核武器,甚至在台湾重建军事基地。这才是中国大陆应考虑的问题。这就涉及胡锡进和司马南所说的应对方案,中国大陆是否应当扩大核武库?

然而,在用古巴导弹危机作类比时,我们应当首先看到中国大陆跟美苏的重要区别。承诺“不首先开枪”,不可能做警察。作为主要大国之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表明中国大陆有特殊性,体量巨大又追求相对安全,没有做世界警察的意向。而美苏,也包括今天的俄罗斯,都不是这样。作为超级大国,他们都追求绝对安全,有意扮演警察角色。

古巴导弹危机的妥协,本质是美苏作为两个警察,为两种世界秩序最终划定边界才相互让步,达成一致;相应的代价是美苏都必须承担沉重的盟国安全防卫和全球契约责任,广泛提供核保护伞。

中国大陆并没有相应的契约体系,不承担国际安全防卫责任。胡锡进等人的主张是错误方向,中国的核武库一旦扩张,不会形成新的契约体系,反而会导致现有秩序重构,这会适得其反,加剧核武的扩散趋势。

因此,通过扩大核武库来抑制台独势力的方案,尽管可以威慑美国,但又难免产生其他严重副作用,比如导致越南、缅甸等国家拥核。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大陆须采用全新的思路解决台海的安全困境。一方面,面对外部的核威胁,中国大陆应当加强核自卫能力,形成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另一方面,中国大陆自己不但不应当扩张核武库,反而应当推动台海地区的无核化趋势,以此跟东南亚的无核化状态相匹配。

中国大陆可以暂时搁置局部争议,通过跟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达成协议,在东亚大陆的漫长海岸线、经济带、台海地区,直到整个东南亚,广泛实现一个永久禁止部署任何核武器的合作框架。最终效果不但可以大幅降低台湾问题的战争风险,也有利于确保整个亚太地区的长治久安。通过无核化合作框架实现共同繁荣,避免冲突。随着美国全球契约体系的不断调整,台湾的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

作者曾长期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现为独立学者

赞一下
(11)
17.7%
赞一下
(51)
82.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