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美国通胀来袭的中国选择与全球困扰

时间:2021-06-03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张敬伟

通货膨胀来了。

美国4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创12年来最大涨幅,达4.2%;4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2%,为美国统计局自2010年开始追踪该数据以来的最大增幅,其环比涨幅也达到0.6%。投资者普遍关注的大宗商品原油、铜以及螺纹钢、动力煤、铁矿石等价格不断上涨。

同期,中国4月份PPI同比上涨达6.8%,月度环比上涨高达0.9%,连续五个月的环比值都在1%上下,说明物价上涨的持续性较强。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各大机构纷纷预测中美两强经济增长将超7%(中国逾8%)。这本是好消息,全球经济将迎来疫后“双核”引擎新时代。然而,疫情尚未完全过去,通胀却来了。这不仅让观察家想起华尔街金融危机后期,国际社会纷纷欢呼全球经济复苏。但是那个周期,美国三轮过度量化宽松所带来的通胀风险,持续影响了全球市场10余年。

其实,直至疫情来临,美国联邦储备局尚未真正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尤其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后期,受中美贸易战、疫情干扰和大选因素的多重影响,他一直以“饭碗”要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实施宽松甚至负利率政策。因此,美国货币政策一直维持无底线的大水漫灌。

拜登时代,基于抗疫需要,他不仅继续维持货币宽松政策,而且财政纾困上也实施大把撒钱。拜登上任百日即给出超过5万亿美元的三个纾困计划,在他雄心勃勃的对标中国的计划中,尤其是大规模基建计划,所给出的时间表是他无可控制的未来10年。这也意味着,拜登政府的拼命撒钱,不仅彰显美国焦虑,也给市场注入了不确定感。

当然,拜登的大规模纾困计划也给市场注入了兴奋剂,加上美国疫苗接种的高效,经济呈现强劲复苏态势。但是,烧钱买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通胀来袭就是直接后果。

当年美国应对华尔街金融危机的量化宽松政策,祸延全球市场的通胀溢出效应,令人印象深刻。尽管如此,当年的美国和美元,尚有一定的号召力,更有中国通过4万亿元人民币(约8290亿新元)大投资计划为美国通胀接盘埋单。这也揭示了一个浅显的经济学常识:全球化时代,大国合作共抗风险才是应有之义。

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大投资计划,冲淡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风险,也为全球市场注入了信心,更使中国承担起全球经济引擎的责任。中国10年来为全球经济的贡献率稳定维持在30%左右。但是,中国也获益,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步入“中高速”。当然,这也倒逼中国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现实或后疫情时代,美国狂印美元已经导致美国和美元道德形象沦丧。美国通胀时代的提前来临,其溢出的风险必然传导至全球,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风险。在欧日两大经济体缺乏复苏后劲的情势下,在中美关系严重恶化的现实下,有谁能够消化或化解来自美国的通胀冲击?可以说,这波来势汹汹的美国通胀,要比疫情给全球市场带来的风险更甚。

美国通胀被分析家视为美国再次“收割”世界。由于日欧两大经济体自顾不暇,加之也实行和美国类似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美国通胀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将更多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受到的冲击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期内中国没有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也没有类似上个周期的4万亿元人民币大规模投资计划。但中国依然会受到美国通胀对金融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国内经济复苏尚不稳定、不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未完成、新发展格局仍需要更稳定的市场环境之时,对美国通胀来袭也要做好充分准备,筑牢防风险堤坝,防止美联储缩表加息所带来的资本外流和市场恐慌。

有分析认为,相较于美国的CPI、PPI的双通胀,中国只是PPI上涨。PPI上涨也值得充分警惕,因为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如动力煤、螺纹钢、铁矿石以及相关的制成品价格上升较多,抑制了疫后经济的复苏。幸好CPI只是微涨,且3月和4月份环比处于历史低位。因此,中国通胀并非“真通胀”,而是美国通胀溢出效应所致。

一方面,美国货币严重超发(M2超发5万亿美元),引发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价格普涨。另一方面,疫情所致的全球供应链阻塞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供给侧严重不足,也推升全面通胀。更要者,美国强刺激和疫苗接种所带来的经济复苏预期超强,更加重了供给侧的短缺。当然,中国稳固的经济复苏态势,以及中国市场扩张对全球供给侧的强大需求,也对全球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球通胀,包括中国通胀,主要还是美国溢出所致,因为中国本周期既没有粗放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也没有实施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中国通胀的隐忧,完全是美国所致。

找准全球通胀的责任者容易,地球人都知道源自美国和美元,但如何破解疫中或疫后通胀之祸?尤其是美联储的态度,从最初的不承认通胀到宣示通胀是暂时的,市场已经对美联储的公信力产生怀疑。从耶伦时代到追随耶伦的鲍威尔时代,美联储加息的“金标准”是核心通胀率超过2%,现在这一指标已经越线,美联储安抚市场还有意义吗?

即使美联储真的忍住不加息缩表,被抑制的市场恐慌也可能爆发,导致新兴市场和全球资本外流。在此情势下,中国也难免受到严重冲击,毕竟除了美国通胀的负面传导,还有全球疫情恐慌的余波。多种因素叠加,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市场联系,对美国市场形成反噬。

美国烧钱买增长的复苏有多快,所带来的通胀危害就有多强,最终也会对美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但愿美联储有足够的冷静和智慧,对美国疫苗接种带来的抗疫成效有足够耐心,更要对拜登时代超规模的纾困计划留足消化时间。对美联储而言,暂不加息是明智选择,这样不仅能消化美国经济的虚火,亦可避免通胀外溢,更可挽救美国和美元所剩不多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这样亦可稳固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引擎的动力,释放中美两强协作提振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的红利。

美联储多次怼回特朗普时代的威逼,对拜登时代的急功近利也应理性以对。考验美联储和鲍威尔的时候到了。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美国通胀时代的提前来临,其溢出的风险必然传导至全球,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风险。在欧日两大经济体缺乏复苏后劲的情势下,在中美关系严重恶化的现实下,有谁能够消化或化解来自美国的通胀冲击?可以说,这波来势汹汹的美国通胀,要比疫情给全球市场带来的风险更甚。

赞一下
(27)
50.9%
赞一下
(26)
49.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