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扬:用瑞士奶酪模式看疫情

时间:2021-05-30 07:3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古吹台

瑞士的埃曼塔奶酪(Emmentaler)平滑的外壳呈淡黄色,内里则是深黄色,最容易让人辨认的特点,是在发酵过程中因为加入了产生二氧化碳的费氏丙酸杆菌,在奶酪内部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眼。

这些洞眼随机出现,并非从内部直通外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瑞森(James Reason)教授,在1990年就是借助这种奶酪的特征提出了“瑞士奶酪模式”(Swiss Cheese Model),作为意外风险分析与管控的模型。

根据瑞森的理论,如果把许多片奶酪重叠在一起,在正常情况下,每片奶酪空洞位置不同,光线无法穿透。只有在很极端的情况下,奶酪的空洞才会连成一直线让光线透过。他以此说明,导致严重事故的从来都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个问题同时出现。

冠病疫情暴发后,澳大利亚病毒学家麦凯(Ian Mackay)借用了瑞士奶酪模式,来劝说人们应采取多种手段避免被感染。

他把防疫手段分为个人责任以及共同责任两大类型。个人责任包括染病时不要外出、戴口罩、讲究卫生以及在人多的地方不要逗留太久;共同责任则包括迅速进行冠病追踪和检测、改善建筑物的空气流通与过滤方式、政府宣传与拨款、隔离措施以及施打疫苗。

以这一模式分析各地的防疫手段,是教人胆战心惊的一件事。

以我国最近的新一波社区感染来看,目前规模最大的樟宜机场感染群,以及防疫形势最严峻的西部两大商场感染群,都有相当数量的清洁工病患。

根据笔者观察,清洁工到了休息时间总会聚在一起喝茶吃饭聊天,这是辛苦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的消遣,但摘下口罩吃饭聊天会提高染疫的风险。此外,不少清洁工所能享有的休息空间有限,休息场所的空气流通也未必能够得到保证。

这就好比奶酪洞眼对上了,只要击穿奶酪的外壳,后面病毒的传播就通畅无阻。若是不加以注意,清洁工群体可能像去年的客工宿舍一样,成为疫情暴发的新盲点。这时候,我会建议雇主研究一下如何为清洁工提供更宽敞、空气更流通的休息空间,以提高防疫效果。

笔者最近整理感染群资料制作关系图时,也发现很多病患出现症状多日之后才确诊,其中不乏未曾求医,在当局的特别检测中才发现的患者。

以西部两个大商场Jem和西城的感染群为例,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最久者长达10天;从出现症状到被隔离,最长的也有八天。这意味着防疫工作有很大的缺口,病毒在社区进一步传播的风险极高。

去年的防疫模范生台湾,最近也被新一波疫情搞得焦头烂额。他们去年严守外围取得了成功,结果产生了只要外紧就能内松的心态。除了检测能力不足,当地也没有非常严谨的接触者追踪手段。这就好比奶酪只有一层外壳,但里面其实跟蕹菜一样是空心的。

台湾疫苗接种工作也因为去年疫情控制得太好,所以应该买疫苗的政府不积极,民众打针的也不多。这些因素都给病毒在社区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恐怕就会在眼前上演。

现在唯一能够寄望的是全球的各种防疫漏洞能够迅速补上,否则这场全球大疫的收官,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 [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1)
50%
赞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