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绍:“国安司”和“新闻司”的迷思

时间:2021-05-26 10: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作者:刘锐绍

近日传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打算筹建两个司,分別涉及维护国家安全、新闻和宣传事务。由于还未有正式详情,姑且称为“国安司”和“新闻司”吧。这两个司还未正式成立,先引起一些迷思。这些迷思没有答案,我也没有答案,各位先行沉思,看看能否解开迷思?

(1)为什么在港澳办内成立这两个新司?

以国安工作为例,公开可见,目前涉及香港的国安机构和单位已有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安公署、警队里的国安处。外界的感觉是,它们已着力行动,非常积极。基于保密理由,有关的若干编制、经费、运作均不公开。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这样的,不能一概批评,但引起的迷思是:

(i)是否上述机构和单位经过大约一年的工作,成绩未如理想,或者资源、功能和成效未足够,才需要在港澳办里再设“国安司”?

(ii)如果不是,那么,日后“国安司”的功能是什么呢?跟现有的机构如何分工?职能会否重叠?中国行政改革时发现,机构和职能重叠就会架床叠屋,政出多头(许家屯年代的新华社香港分社与姬鹏飞主理的港澳办,就出现过这类问题),如何避免重复这类问题?

(iii)如果真的因为现行机构不足够而在港澳办再设“国安司”,那么,怎样才算有足够的机构和人力呢?这是否预示日后还有其他机构处理香港的国安问题?

(2)“国安受到威胁”是真命题?虚命题?还是伪命题?

先从真命题的角度看,维护国家安全是全世界政权(包括欧美国家)的共通话题;从国家应对外来伤害的层面来说,确有需要。官方基于“国际斗争的经验、掌握的情报、第一线消息”等材料,胸怀世界,为国为民操心,市民实在毋须质疑。但市民由于看不见国际环境复杂而引起猜测,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就有设立“国安司”(着重政策、行动)和“新闻司”(着重宣传、教育)的需要了。很多建制朋友都这样教育我。

跟着从虚命题的角度看,平民百姓的确看不见官方所说的“外国势力”、“外部势力”、“国安受到威胁”,更多看到和感受到的是自身权利被压缩,选举制度“完善”后失去很多选择,教育内涵变质,集会和表达权利受到似是而非或借词而生的限制,价值观在“被变化”……种种现象令市民感到国安威胁是虚,借外打内是实。官方以目标为本,因此少理。这是市民的主流反应教育我的。

再从伪命题的角度看,制造和强调“真实”是伪命题的常用方法,外国也有案例。最近新闻提到英国广播公司的戴安娜王妃访问就是一例;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制造“伊拉克有大杀伤力武器”的舆论,也是一例。目的是制造理由,为日后的行动创造依据和理据。

假如“国安威胁”是为官方其他行动开路的话,那么,港府近期的行动倾向,以及逐步传开的信息,就会引起市民更多迷思。例如,港府会否处理双重国籍问题?选民是否需要重新登记?如要重新登记,将增加什么需要呈报的内容?呈报的某些内容(例如BNO)会否影响选民资格?这些都有待澄清和解释,否则都会增加对“伪命题”的迷思。这是历史和现实对大众的教育。

把上述三种角度放在一起,我从来不会侧重一点而轻易否定其余,包括国家安全。但官方必须准确拿揑重点,并及早解说疑团,才能顺应和稳定民心,否则国安问题只会继续处於真实与假想的迷思之中。

(3)设立新司反映进一步直接管治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要牢牢掌握香港全面管治权的方向已呈现世人面前。这是北京的需要,其中一个作用是避免香港成为国内外影响政局稳定的因素;加上20多年来,今天的领导层认为还未能达到回归的理想效果,所以在“忍够了”的心态下由(特区政府的)间接管治转为(中央机构的)直接管治。

除了政治、外交、涉台关系等方面之外,近期的例子还有:有说,财政部官员孙光奇空降紫荊文化(香港)集团有限公司,并掌管香港多家出版、文化和传媒机构(详见5月10日《明报》头版报道)。如今港澳办拟设“新闻司”,相信与香港的传播事业有关。

其实,港澳办之下设立与宣传和新闻有关的部门不是新鲜事物。早在港澳办初建阶段,二司就兼负联络传媒的责任,司长容康更是香港传播界的好朋友、实朋友。为什么说他是“实朋友”呢?且听实例:一次,中央大员会见香港《基本法》草委后,查良镛出来简报内容,但未有官方版本;容康多番奔走,截稿前发出审阅后的官方版本,避免了胡乱的引伸。在1989年事件前后,他关心香港新闻界能否安全采访和撤离,办了一些实事。

可见,容康起了真正沟通和保护香港新闻界的实质作用,在上级指示与传媒需要之间努力平衡,发挥了“两制”的特色。他在工作任务、政策原则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探索,值得历史记载,希望日后的“新闻司”负责人也能成为香港传媒的实朋友。

顺道一提,老容逝世多年,朋友们不敢对他当年保护香港记者的事情作公开道谢,担心会影响其他人。前年,1989年事件30周年,我才在拙作公开向他致谢,想来又是一种遗憾。

至于传闻香港中联办法律部前部长王振民可能出任“国安司”司长,外界也毋须质疑是否合适。在各国的官场中,只要完成权力来源定下的目标、要求,就是称职的官员。所以,外界多点关注政策本身是否合乎民意,而毋须把重点放在执行者之上──除非执行者是“加码派”,把本来强硬的政策变得更强硬,进一步失去民意的支持。这是我对中国官员的理解,也是对他们的恳吁。

赞一下
(25)
36.8%
赞一下
(43)
63.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