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竞争背后中美博弈三个维度

时间:2021-05-25 07:3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冲

美国参议院4月21日通过了283页的《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路透社形容,这说明美国两党在国会推动对抗中国的努力迅速升温。

美国国会的调门和政府偶有不同,有时候更强硬。在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华,中美签署气候协定后,这一法案明确提出,要动用战略、经济和外交的一切工具抗衡中国。

人类发展史上,竞争无处不在,战略竞争如果再进一步,便是敌人了。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博弈太复杂,有不同的维度,以至于任何讨论、评价总结和概括,可能都显得不尽如人意,也不够全面。不过,如果从不同维度观察,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一,经济、贸易、朋友圈,这些看得见的维度。

中美经济本来高度互补,竞争和合作并存,经过前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战、贸易战之后,伤痕累累,一切都变了。

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换了打法,从以前的点对点出击,变成了战略大包围。甚至,拜登还偷师中国,扬言也要推出“一带一路”计划,准备和日本一道,为印太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制定一套清晰的前期指导意见,包括投资前提条件、项目实施制度和人才培养建议等,并制定采购标准和维护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泄漏风险。美日希望通过上述举措赢得地区国家的信任,并在与北京的影响力竞争中获得优势。

这是美日版的“一带一路”,是从经济角度争夺朋友圈的策略。老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冤家多一堵墙,中美之间就建立朋友圈展开的争夺,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点所在。

第二,道路、机制和价值观,这些看不见的维度。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中国流传甚广的关于国际关系的认知,甚至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可以信口说出这句话。

然而,世界是复杂的,国际关系也是复杂的,利益有相当大的作用,但也不是100%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中美朋友圈的争夺,利益之外,便是道路、机制以及价值观的争夺,这些看不见的因素有时候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中美这方面的区别在于,美国认为它是上帝的选民,以民主党为代表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应该在全世界普及;而中国认为各国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坚持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

中美的朋友圈体系大有不同。美国的朋友圈由西欧老牌强国和亚洲“小北约”组成,注重盟友体系和价值观的一致性;中国的朋友遍布亚非拉,更多是讲究情谊,如马来西亚外长希山慕丁称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为“大哥”,便是例证。从数量而言,中国的朋友圈多;从实力而言,美国的朋友圈经济、科技实力更强。

谁的理念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这需要时间,需要用事实说话。英美国家继承了古罗马的特点,善演讲,喜欢从光明和黑暗、正义与邪恶、民主和独裁这些角度来让自己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这背后,是英美的国际传播能力,中国如何应对,是个难题。

第三,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这些基于规则的维度。

关于世界格局的争论,在各国学界、媒体界都是热点。前不久,基辛格博士公开发言说,现在的形势有点像一战前,美国必须尽快与中国达成谅解。西方学界也持续讨论,未来的世界格局会怎样:是基于目前规则进行修正,还是美国带领盟友做一个排除中俄等国的体系?

西方现实主义者认为,所谓世界格局,是实力的结果。世界秩序的形成和领导权的转换,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如当年的雅典和斯巴达所陷入的修昔底德陷阱。像米尔斯海默,便是这样的观点。在中国,也有少部分人说“中美必有一战”。

果真这样吗?其实未必。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有的事可能重复了999次,但第1000次未必会发生同样的结果;历史的可悲之处在于,每个人都熟知一些历史事件及其教训,可还是悲剧性地选择同样的道路,迎来同样的结局。

从经贸的竞合到朋友圈的争夺,从道路的选择到秩序的修正,中美的竞争是多维的、复杂的、多变的,也是长期的。这中间,要面对诸多想象不到的意外事件,也要彼此试探对方的底线和容忍程度。同样,关乎全球发展的时候,还需要合作,像克里近期访华,就是双方合作的尝试,也有一定的成果。哪怕不大,有点小小的进展,也是成绩。

作者是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赞一下
(15)
88.2%
赞一下
(2)
11.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