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冻结中欧投资协定 象征意义大于实质

时间:2021-05-24 08:5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欧洲议会上周四以压倒多数通过动议,正式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理由是中国政府在3月因新疆问题对欧盟机构及民意代表实施了反制裁。应该看到,欧洲议会本来就是欧盟各机构中对华敌意最深的,对CAI从一开始就持反对立场,通过这种无约束力的动议并不令人意外。CAI遭搁置,对中欧关系固然带来一定冲击,但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象征大于实质,未必有太多实质伤害。而且,欧盟原本就是CAI获益较大的一方,若协议果真拉倒,中方丢的是面子,欧方失的是里子,欧盟的损失显然更大。

华失面子欧失里子 冻结协定欧损失大

历经七年35轮谈判,中欧领导人去年12月30日共同宣布如期完成CAI谈判,协定原本计划今年底前签署。欧盟批准协定要过两道关:27个成员国以及欧洲议会的同意。就在3月欧洲议会审议前夕,因欧盟追随美英加等国,就新疆问题制裁中方机构,中方随即反制,宣布制裁10名欧洲人和四个欧洲实体,其中包括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和五名欧洲议会议员,欧洲议会临时取消审议CAI,并提出中方撤销对欧洲议员的制裁,是重启审议的先决条件。积极促成CAI的是欧盟委员会,在4月28日欧洲议会的专题辩论中,发言的议员在谴责北京之余,也将矛头对准欧盟委员会官员,指他们发展与中国的商业关系,是以牺牲人权为代价。受此压力,欧盟委员会5月初已经宣布,暂停推动CAI审议流程。CAI将被冻结的命运,那时已经呼之欲出了。

中方对此的回应一直是轻描淡写,称协定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而是互惠互利的。事实上,CAI对中欧双方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北京更看重其地缘政治价值,当初,预料到拜登新政府上台后,会重新加强与欧洲的大西洋伙伴关系,北京想利用CAI抢先在经济上与欧盟绑定,因此不惜重大让步来结束谈判;欧盟看重的则是其经济意义,CAI确定的平等市场准入资格、劳工保障条件等规则条款,都是北京过去从未松口的,单纯看让步的性质,中国的妥协更大。欧盟在谈判最后阶段下决心,也是看到中美首阶段贸易谈判取得进展,担心在中国市场输给美国。因此,CAI延宕,对北京来说,只能说当初的地缘政治策略失算,则该协定也就失去价值。对欧盟则意味失去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实质损失更大。因此,欧洲议会也好,欧盟委员会也好,对CAI的说法都是“冻结”“搁置”,迄今未用永久终止或废除一类的字眼,似留有余地。

在欧洲议会的动议中,搀杂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情绪化宣泄内容,如要求利用CAI的辩论作“杠杆工具”,“改善中国的人权保护和对公民社会的支持”。在北京看来,这些要求都是“要胁”,在主权问题上,中方从来是算政治帐而不算经济帐的。欧盟其实也明白,要解决新疆问题,以取消协定作威胁是做不到的,北京不会在这种压力下让步。早在3月16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就警告过,投资协定不是解决中欧所有分歧的“篮子”,更不是施压工具,不应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扩大化。

客观而言,CAI对德法意等欧盟大国利多,其他小国未必能从中得到多大好处。在美国因素的介入下,即使没有欧洲议会作梗,波罗的海三国和捷克等与中国芥蒂较深的欧盟国家,很可能也不会批准CAI,可以说,在目前的中欧关系大气候下,今年要欧盟批准投资协定,困难很大。

美对欧影响力仍大 北京对外不再哑忍

与北溪2输油气管道项目之于欧俄关系一样,CAI也是中欧关系的一个象征符号,美国必欲除之而后快。新疆问题就是美国协调美欧对华统一阵线的工具,而欧盟加入美英加阵营,发起对华制裁,一是坚守所谓民主人权的价值观;二是可能未料到会激起北京如此大反弹,中方的反制裁,大出欧方意料之外。这一方面反映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仍大,另一方面反映北京对外界的针对已不再忍气吞声。

据最新数据,202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5860亿欧元(9501亿新元),在欧盟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中,对华贸易是唯一实现双向增长的。中国也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有没有CAI,中欧之间的生意都会照做,但一个共同的欧洲更有利于同中国打交道。

美欧人权立场的一致,并不代表在所有对华议题上都一条心。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始终力挺CAI,称协定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承诺”,在处理对华关系时,不但要考虑人权和法治,也要考虑良好的经济合作和开放市场。在CAI搁置的背景下,默克尔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仍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气候峰会;意大利与欧盟主办的全球健康峰会,亦邀习近平出席致辞。这说明CAI的冻结并未全面“冰封”中欧关系,未来中国与法德意等国乃至与欧盟的关系,仍有改善的空间。

赞一下
(41)
83.7%
赞一下
(8)
16.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