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独立与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时间:2021-05-06 07: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热点话题

4月4日《早报星期天》刊登了陈可杨的《选择性聆听》,道出了新加坡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选择性聆听的倾向,这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

在沟通时,有一个词汇叫“知觉”(perception)。知觉指的是一个人对其周遭环境所接触的物体、人和信息,所作出的注意、组织、解释和反应的一系列过程。

注意是一个人对他周遭事务产生注意力或意识到其存在的过程。我们把所接触到所注意的事务或信息,和我们现有的知识互相联贯起来,则是组织的过程。随后,我们将一个意思加诸于我们经已组织的事务或信息上,既是解释。最后,经解释的事务或信息的反应应运而生。这形成了一个知觉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我们对事务的聆听和认知。

此外,我们倾向于发觉和接受和我们的价值观、信念以及期望互相吻合的事务或信息,而忽略(听不进去)那些不吻合的。当这类事情发生的时候,沟通与聆听即产生问题、片面、不客观等。或者,一般所谓的偏见或戴上有色眼镜看事物。

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去填补那些不齐全的资料或信息,以便假定我们所不知道的,和我们的想法或信念是互相一致的。人们往往会填补错误的信息,而导致沟通的混乱和制造出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在以现有的知识做出判断时,影响人判断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如:政治、宗教、种族、语言、社会文化背景、教育与习俗等。其中又以前三项:政治、宗教和种族的影响最大,并且是最容易引起激动和情绪化的因素。人类和世界的纷争,和这三项因素息息相关。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因非操守,而被前总统特朗普开除的联邦调查局前局长科米(James Comey),在他2018年出版的著作中译版《向谁效忠》(A Higher Loyalty)有一段发人深醒的话语:“人的大脑已经演化成只喜欢听到符合自己认知或立场的资讯,只想看到支持自己理念的论点和事实。当我们受困于自己的确认偏误中,我们很可能会避开和自己认知相矛盾的讯息,不愿意接收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复杂多变又多元一体的世界,确认偏误可能会让我们打死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是个网络信息的时代,信息传达的方便和无孔不入,促进了网络的普及与大众化。有心人不负责任的报道,以及一大堆假新闻假信息,已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假难辨的时代。

巴加瓦(Rohit Bhargava)在他的著作《洞见趋势》(Non-Obvious Megatrends: How to See What Others Miss and Predict the Future)中,在谈到人工智慧换脸技术及对注意力的破坏时有这样的描述:“……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制作一个人工神经网络,它能够写出假的餐厅网络评论,而且和真人写的评论根本无法区别,这种科技有可能‘使我们对于真假的价值观崩坏’。”

另外:“……有心人士及各家公司能够借助不断进步的科技力量,制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并且借以夺取我们的主意力、扭曲事实。科技将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精密细腻,因此我们势必会对日常所接收的大部分内容更加心存怀疑,甚至对哪些看起来经过充分事实查证的内容也打上大大的问号。”

聆听是沟通至关重要的一环,了解其复杂性,人性具有“偏见”的弱点,了解人们对事务判断所依赖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差异,信息夺取我们的注意力和扭曲事实的存在,将能避免我们在这个信息真假混乱的时代,保持警惕,慎思并建立起自己的“批评性思维”,才不至于掉入“真假难分”和“确认偏误”的陷阱中。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通过电台的广播来输出其意识形态,如今数码科技创造的网络平台的信息和视频,像广告般轰炸人们的脑袋,人一旦不慎,很容易被误导,久而久之,在网瘾的作祟下,凡事不假思索,人云亦云,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这只会扩大人们选择性聆听的恶化发展。

纵观以上所述,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个人独立与批判性思考,终身学习,与时并进,才不至于在知识爆炸,信息超载的年代,被误导,确认偏误,害人也害己。

作者是本地私立学院兼职讲师

赞一下
(10)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