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博鳌时间”含金量有多高?

时间:2021-04-22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沪声纸述

陈婧

现在是论坛期间,禁止拍照。”

航班抵达海南博鳌机场,同机两位阿姨刚戴上旅行团统一发放的小黄帽,打算以机场为背景来张自拍,立即遭现场安保人员制止。刚下飞机,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特殊的气息。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四天里,我很少在往来于酒店和论坛现场的途中看见行人。虽然酒店不在镇中心,但路旁商店鳞次栉比却大门紧闭,路上又行人稀少,这幅景象实在过于诡异。

大会专车司机对我的疑问报以哈哈大笑。他指指前方路旁的一片工地:“不要说店铺,这几天工地都停工,工人都放假了,就是怕吵到参加论坛的人。我们50多辆车也是为了保障论坛交通,特地从海口派过来的。等过了这阵子,大家都各回原位了。”

森严的警卫,空旷的街道,特殊的安排,都在不动声色地提醒,这个位于中国南部的滨海小镇已进入一年一度的“博鳌时间”。

和博鳌镇上的冷清相比,论坛会议中心更显得热闹非凡,参会的除了2600多名各国政商学界代表,还有上千名中外媒体记者。每天排长队进入会场是家常便饭,一些热门场次提前一个多小时前就有人开始排队,只有20多个名额的嘉宾群访环节更是供不应求。

迈入第20个年头的博鳌亚洲论坛,初衷是打造东方的“达沃斯论坛”。随着在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因疫情移师新加坡,又两度延期至今年8月,博鳌论坛年会成为今年首个主要在线下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大有“弯道超车”之势。

四天的“博鳌时间”里,不乏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和精彩纷呈的思维碰撞;但也有那么一些时刻,让人切身感受到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要建构一个多元、客观和中立的国际对话平台并非易事。

从嘉宾来看,今年参会者中包括40名国家政要、前政要和70多名部长级官员与前官员,其中以亚非国家代表居多。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均未派政府官员出席本届年会,凸显出中美两国的“朋友圈”分化。

尽管美国官方声音缺席博鳌,但这个正和中国激烈对抗的超级经济体,却几乎在每场讨论中都会被提起,并拿来与中国做对比。“为中国说话”似乎也成为讨论时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一场关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分论坛上,一名学者认为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才能改变现有国际格局。话音未落,主持人立即接口:“其实中国正在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海南自贸港就对标世界最高水平,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也在一步步突破……”令台下听众忍俊不禁。

达沃斯论坛的多元和中立形象,一定程度得益于主办国瑞士的中立国身份。多年来,各国领导人借助这个平台私下协商,解决彼此间的纷争,立场截然相反的人也能同台发声。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瑞典环保少女通贝里在气候课题上各说各话,就是去年达沃斯论坛的一大亮点。

当论坛主办国本身就是多个重大课题的利益攸关方,在议题设置和讨论过程中如何保持客观中立,是博鳌论坛要回答的问题。

除了嘉宾阵容和议题设置,论坛的“智商”也是衡量含金量的指标之一。为全球性课题提供“亚洲方案”和“博鳌智慧”,是博鳌亚洲论坛一向来的定位。但连年参加论坛年会的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认为,和达沃斯论坛相比,博鳌的智力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吴士存指出,达沃斯论坛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和国家竞争力指标极具权威,团队专家都是各个领域内数一数二的学者或科学家。这让论坛具备顶尖的议题设置能力,参会者也能通过讨论获得最前沿的资讯。这些都是博鳌尚待加强。

不过,和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达沃斯相比,刚满20岁的博鳌还是个潜力无限的年轻人,也为自己设置了更高的目标,从论坛年会主题的演变中可见一斑。

由26个亚太国家设立的博鳌论坛,头几年的主题专注于亚洲区域发展,例如“亚洲的新机会”、“亚洲寻求共赢”等。但过去几年的视野,已逐渐从亚洲扩大到全球,今年的论坛主题更定调为“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 合奏‘一带一路’强音”。

原名“欧洲管理论坛”的达沃斯论坛,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在1987年正式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日后是否也有机会改名为“博鳌世界论坛”?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全球的发展重心向亚太转移、以及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博鳌时间”未来还有很大升值潜力。

赞一下
(69)
83.1%
赞一下
(14)
16.9%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