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守法精神要重建 钟摆效应莫去尽

时间:2021-04-17 10:0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明报社评

黎智英、李柱铭等九人,被控前年8月组织及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罪成,判监八个月至一年半不等,其中四人缓刑。反修例风暴留下极深烙印,时至今天,不少人谈到当日种种,仍会咬牙切齿,不同阵营看待九人罪成及量刑轻重,往往取决于政治立场;九名被告都是著名民主派人士,欧美高度关注,裁决有可能引起外交波澜,但法律问题只能交由法庭处理。被告强调当时只是“疏散人潮”而非领导游行,法律观点争议,须按法律原则和上诉程序处理。由反修例风暴到《港区国安法》,香港经历深刻变化,当局强调依法办事,处理很多事宜,都不再像风暴前宽鬆。公众游行集会,须获警方发出不反对通知书,十多年前终审法院裁定合宪,法律始终要守,不应习非成是,与此同时,公众合法和平示威权利,同样需要保障。

政治先行论裁决 香港法治的不幸

民阵前年8.18在维园举行集会,获警方批准,示威者数以十万计,集会人士之后分成多批人离开维园,部分人拿着政治标语,由维园步行到中环遮打道,警方虽未阻止,但亦从未批准游行。事隔大半年,当局决定检控当日走在前头的九名民主派人士,指他们组织及参与未经批准集结;涉案的黎智英和李卓人,另外还被控在8.31当天,参与未经批准集结。两宗案件皆有被告认罪,其余被告则裁定罪名成立,法官昨天判刑,其中三名有法律背景兼年事已高的被告,包括吴靄仪、何俊仁及李柱铭,跟立法会前议员梁耀忠同获缓刑,至于其余被告皆判监禁。

此次案件是继近年双学三子案、占中九子案后,香港又一高度政治敏感的案件。过去十年,香港政治运动一浪接一浪,牵扯出不少有关“公民抗命”或“违法达义”等案件。法庭的角色,就是本着法律原则审理,避免公众误解法治、习非成是,纵使近年不时有人不满裁决,扬言“法治已死”,可是只讲法律不谈政治,仍是必须坚持的司法原则。曾几何时,法庭裁决曾被视为修补社会撕裂、抚平政治伤口的方法,占领运动多宗案件裁决,在这方面某程度起到一定作用,然而当下情况,却叫人甚感悲观。这两年香港内外形势剧变,无论本地或是西方,很多人都是从政治立场看待这些案件,法官不管如何裁决,都面对很大政治压力,甚至不获最起码的信任,这是香港法治的不幸,叫人唏嘘。

反修例风暴以来,香港成为中美外交战场,拜登外交尤重人权牌、制裁牌,九人案被告都是民主派重量级人物,部分人更在西方有一定知名度,现在黎智英等人判囚,不排除华府有更多政治操作,诸如联同一些盟友,对北京和香港宣布新的制裁措施,事态如何发酵,有待观察。

论法律,九人案的争议点,不在于游行是否和平,而是当时九人是否组织、带领公众非法游行,以及当局是否不合理限制市民游行集会权利。辩方强调九人只是协助民阵“流水式疏散维园人潮”,惟法官指出,人潮由铜锣湾步行到中环,沿途经过多个港铁站,未见散去,人潮全程展示政治诉求标语,所喊口号,无一与疏散有关,显示这是假“疏散”之名,进行未获警方“不反对通知书”的非法大游行,九人位处前列,虽非人人喊口号,但手持横额形成队头,实际扮演带领角色。法官认为游行和平与合法同样重要,《基本法》保障市民游行集会权利,但集会自由并非绝对,更非全无限制,终审法院2005年裁定,“不反对通知书”制度合宪,鑑于反修例风暴爆发后,示威屡生严重暴力,警方拒就该次游行发出不反对通知书,不涉违宪。

从严从紧“揸正来做” 宽松处理手法不再

九人案量刑,有人认为判囚一年太重,亦有人认为部分年迈被告缓刑是太轻,法官则表示,量刑已考虑到这次非法游行的和平性质,以及被告的背景和良好品格。反修例风暴在社会留下的心结从未化解,评价判刑轻重,俨然变成政治立场叩问,九人的忠实支持者,压根儿认为根本不应控告,遑论定罪收监。被告不满定罪及量刑,当然可以上诉,惟不管结果为何,量刑轻重的看法,恐怕仍是言人人殊。

2018年,上诉庭副庭长杨振权就“双学三子案”的判辞,提到近年社会弥漫鼓吹违法达义的歪风,惹来很多争议,终审法庭后来表示,这是一种看法,不能作为判刑基础。九人案定罪,主审法官重提“歪风论”,认为这股风气延续至2019年,并在反修例风暴期间升级,同样引起不少回响。不管是否认同“歪风论”说法,近10年香港激进思潮当道,政治斗争愈去愈尽,乃是客观事实。反修例风暴期间,香港失序失范,政治凌驾法治,很多事情都过了临界点。去年《香港国安法》实施,钟摆猛力倒向另一边,由查册到非法集结等事宜,当局都要“揸正来做”,以往相对宽松的处理手法不再。反修例风暴前后的香港,已经不再一样,依法办事从严从紧是眼前现实,守法精神需要重建,可是不少人担心公民权利空间大幅收窄,亦不难理解。钟摆无论向哪边去尽,都不是好事。

赞一下
(2)
20%
赞一下
(8)
8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