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财:台海两岸农业交流之辩

时间:2021-04-15 07:3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审时度势

中国大陆当局3月17日提出“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台湾当局各业管相关部会纷纷提出批判及对策。大陆看似对台湾农业有益的支持政策,从执政的民进党当局来说,实为一种农业统战,不仅利于大陆本身振兴乡村发展战略,提高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地位;同时,更是从属大陆国家统一政策环节。

台湾大陆委员会表示,这是“名为惠台、实则利中”政策措施,其目的在于磁吸台湾农业人才、资本及技术,协助大陆振兴乡村、解决农业发展困境,并作为对台统战的手段。农业委员会也表示,台湾到对岸投资有相关管理,针对核心国家农业科技也有相关规范,认定《农林22条措施》不会有太大效果。

事实上,台湾社会对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及交流,在政策论据及观点上呈现南辕北辙的两极化。

主张两岸农业应合作者认为,两岸农业存在互补的优势,透过合作可以解决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困境,以及缓解两岸紧张敌对关系,创造双赢。不同政党主张有所分歧,泛蓝政党如国民党持合作互利的论点,因而曾在“国共经贸论坛”倡议新增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以及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新合作计划;民进党则持保留,甚至反对立场。

针对大陆当局发布《农林22条措施》,台湾社会媒体舆论及学界业者争论不休。首先是批判大陆此举实为农业统战,认为大陆以病虫害为由禁止进口台湾凤梨,已重创台湾果农;现又推出拉拢措施,宣称将支持台胞在大陆发展农业林业,此实为农业统战。或有论者批判大陆惠台措施换汤不换药,不仅效果有限,更批判禁止台湾凤梨输入后又祭出惠台措施,实为“典型的共产党两面手法”。

其次,批判大陆试图吸纳台湾农业科技人才及高端农业项目。《农林22条措施》对于一般农民的影响效应不大,但大陆目的在于透过礼遇台湾农业科技、研发人才,以利发展其高端及绿色农业项目,透过积极释放利多,有助于农业人才之吸纳。然而,现行台湾政府之反制策略,即用法规绑住专业技术人才,其实是相当消极的做法,应反过来提供更多的保障及福利,充分利用优质农业人力资源,促进台湾农业升级。

再者,批判两岸农业买办阶级的形成,损及台湾农业发展及农民利益。例如台北畜产公司前总经理姚量议表示,大陆各省皆有对应的对台统战县市,借由城市交流、观光交流及参访考察,拉拢台湾民众赴陆投资农业。这在马英九政府时代最为盛行,许多大陆地方官员往往透过台商组织,名义上是赴台参观农产品,实际上是直接邀台湾农民带着种苗及技术赴陆发展;直言马政府时代所谓的两岸交流,主导者实为“红色买办”,尤其许多泛蓝政治人物及退休官员,赴陆担任顾问及提供农业咨询意见,已被大陆统战,却乐此不疲。

最后,著有《水果政治学》的作家焦钧表示,大陆此次惠台措施是首度针对台湾所有上、中、下游农业产业链撒网,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领域,也涉及土地、金融保险、融资等,但是否造成吸引力仍有待观察。《农林22条措施》政策的出现,显示过去大陆对台湾农业所有措施与政策皆失败。大陆当局在发出“禁凤令”后立刻推出《农林22条措施》,这种对台湾农业的大动作,可能视台湾农民为统战的“最后一块拼图”。

大陆当局祭出《农林22条措施》是在限制凤梨输陆事件之后,整体而论,这是从属于对台政策中农业交流与合作的一环,加强对台单向融合,尤其是将对台政策与中华民族复兴结合。今年2月大陆发布“2021中央一号文件”已揭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涉及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可以说“惠台农林22条”是大陆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与国家统一政策的镶嵌融合连结。

平实而论,大陆在农产品品质、行销、组织及管理方面不断提升,尤其具有相对低廉的土地、人力资源之优势,导致台湾农业竞争力优势降低。台湾农业不但面临赴陆台湾农企之竞争,也面对大陆农商的威胁。但相较于台湾,大陆在农业技术、现代科技及农业生产力、种业方面,则处于相对弱势状态。

基于此,台湾政府农业、经济及安全等相关部门除应主动擘划政策,以提升农产品之竞争力,保障农民合理利益;也应强化农业技术优势及保护,提升农产种源品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速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经济价值,始能避免来自大陆农业统战及农产品竞争优势所带来的冲击。

适逢大陆刚发布“2021中央一号文件”及召开2020年中央经济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皆高度重视农产品“种源”“种质”之种业问题。台湾政府有必要重新检视相关法规,以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及“品种权保护制度”,谨慎评估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以平等互惠原则创造两岸农业双赢。

作者是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7)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