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中美外交五十年的回顾和展望

时间:2021-04-13 07:5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时事透视

50年前的4月10日,中美关系迎来了历史性突破。在名古屋参加世乒赛的美国代表队以及随行的美国记者抵达北京,成为首批获准入境新中国的美国人。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两国关系迅速升温。

短短一年之内,基辛格秘密访华、尼逊正式访华并签署《上海公报》,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两国之间的交流日增。50年中美关系如恋人一般,起起伏伏。如今两国陷入重大的“感情危机”,如何继续这段坎坷关系,对塑造未来的世界格局意义重大。

甜蜜且磕绊 相爱与相杀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被动防守阶段。与此同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基于共同的利益认知,美国展开与中国的实质性接触,谋求在冷战中对苏竞争非对称优势下的赢面。  

在获得战略效益的同时,美国希望通过与华接触,尤其是经济接触,使中国接轨世界,通过其影响来改变和塑造中国的发展,最终通过这种拥抱世界,使“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这正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建交的前10年,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紧密。1979年7月,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经济接触”全方面展开。中国迎来了外资以及技术,促使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

在军事方面,中美也有广泛的合作交流。1980年代,美国通过“和平典范”项目(中国称“82工程”)进行军事技术上的援助,如向中国出口直升机、提升中国战斗机性能等,对于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文交流对于中美“恋人”关系升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两国之间的往来。双方达成如《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美政府教育合作议定书》等政府层面的框架机制。公费留学、高等教育的合作,对于中美的人文交流,尤其是教育领域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接下来的20年间,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复杂阶段。1989年政治风波、苏联解体、加之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不断崛起,国际地位不断增强,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发生重大改变,对华态度逐渐从信任转化为疑虑,两国关系降至冰点,政府高层交流有所放缓。直到1997年10月26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访问,填补了长达12年之久的中美高层交流空白。

之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回访中国,两国关系如同“恋人和好”一般,开始回暖。此20年间,中美民间人文交流也不断发展,自费留美生、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来自美国的文化元素如好莱坞大片引进中国、美国职业篮球赛(NBA)在中国地区举办中国赛,培养了一大批忠实支持者。

小布什上任总统前后,北约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轰炸和南中国海撞机事件,对中美关系造成了较大的信任裂痕。美国一度视中国为竞争对手。由于九一一事件,美国的全球战略重新调整。出于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小布什政府将中国的定位转变为“若即若离的盟友”。小布什政府对华两头下注,一方面继续保持中美之间的经济依赖,另一方面在国际舆论、人权问题方面抨击中国,施以更大的压力。中国则抓住战略机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信任警报响起 “感情基础”动摇

奥巴马任总统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产生新的认知转向。政界普遍认为,其所实施的“接触战略”并未能塑造美国所希望之中国,但经过长足发展,中国已经对美国在全球的利益造成严重的威胁。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限制中国的发展,美国政府推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战略。从这一阶段开始,中美关系发生风向变化。

尽管中美存在较大的分歧,但两国仍处于良性互动的生态之中。2010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构建,推动了人文交流、经贸合作以及政治互信。迄今为止,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已进行七轮对话,搭建了如“10万人留学中国计划”、中美青年科技论坛、中美高校联合办学等一系列项目。这项机制的建立,也标志着中美两国人文交流进入系统化、机制化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美国对华政策的正面取向。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此时中美差距不断缩小。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例,2006年美国GDP达到13.8万亿美元,中国仅为2.75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20%;2016年美国GDP达到18.6万亿美元,中国则达到11.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总量的60%。“一带一路”被视为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有力挑战;中国的国防和科技的发展导致美国对华认知产生更大的偏差。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产生了明显的“战略焦虑”。

基于此种认知,美国政府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而不再是“合作伙伴”,从根本上宣告战略接触的动摇。2017年11月宣布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18年初对中国货物进行高关税征收;以国家安全等理由对华为等中国企业进行针对;加大对留美中国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审查。对华科技人文交流限制产生寒蝉效应,中美之间的人文交流尤其是科教交流进入寒冬期。

针对美国的施压,中国对于贸易战的态度立场鲜明: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同时,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对进口的美国产品加征对等关税;出台政策,禁止核心科技出口。同时,中国加强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如举办进口博览会,促进国际经贸交流、出台《外商投资法》,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联系。

后疫情时代 中美关系走向何方

2020年,冠病疫情席卷全球,美国对华不信任加剧。纽约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阿瑟·罗斯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撰文感慨“对华接触”之死,并附上“生于1972年,2020年因遭遇忽视而悲惨死去”的墓志铭。

7月23日,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尼逊图书馆发表的演说中表示,与中国的接触“并没有在中国内部带来尼逊总统所期望的变化”及“北京受惠要比美国来得多”;并从政治层面断言,美国“对华接触”的失败。在这一篇所谓的新铁幕演说中,他鼓吹美国政府必须和中国人民一道,帮助中国人民“改变中共的行为”。在美国大选的这一年,“接触战略”实质性死亡给国际关系蒙上极大的不确定性。

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基于民主党认知偏好,将重拾民主价值观,在人文领域可能会放松前任政府的“脱钩政策”,人文交流有可能局部重启。不过,拜登政府对华战略仍然会延续前任的基本定调,在上任不到两个月即推出《国家安全战略中期指导方针》,将中国定义为“唯一有能力集经济、外交、军事和科技力量与一体、对国际体系造成持久挑战的潜在竞争对手”。

发布该指导方针之前,国务卿布林肯表示,“我们跟中国的关系,在该竞争的时候竞争,在可合作的时候合作,在必须对抗的时候对抗”。同时,拜登政府将改变前任的退群行为,重返国际秩序,力图恢复国际领导力。

3月伊始,拜登同日、印、澳领导人举行线上会谈,紧接着新任防长奥斯汀与布林肯出访亚洲,意图加强盟友合作,对中国进行威慑和遏制。此外,在意识形态方面,美国将强调民主价值的作用,制造新疆人权问题,造成对华国际舆论压力。

从恢复接触到如今存在重大分歧,半个世纪的中美关系第一次面临如此之大的挑战。对于全世界的发展而言,两国关系的走向至关重要。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吴心伯所言:“从长远看,中美两国能否确立一个新的、稳定的关系框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能否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发展。”

中国和美国之间不是竞争博弈的“零和关系”,更不是“修昔底德陷阱”下的崛起国对守成国的挑战。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社会,更希望看到一个良性互动的中美关系。

作者是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赞一下
(15)
71.4%
赞一下
(6)
28.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