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爱国情怀不能当钱花

时间:2021-04-08 07: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沪声纸述

新疆棉风波”爆发几天后,我从一家耐克(Nike)商店门前路过,身后传来两个年轻男生的对话:

“要不要进去看看?”

“你不是昨天才发微博说要抵制耐克吗?”

“嗨,不就是要看它家被抵制了,有没有降价吗!”

在网上一边倒的“支持新疆棉,抵制外国货”呼声中,这番对话折射出部分中国民众的真实想法。尽管不少网民表态称不会再买拒用新疆棉花的外国品牌,但一些业内人士对中国国产品牌借机加速崛起、取代外国品牌仍抱持怀疑态度,因为“爱国情怀不能当钱花”。

不过,清明小长假期间的一波中国球鞋涨价热潮,倒是将“爱国心”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真金白银。在潮流网购平台上,李宁、安踏等中国品牌的限量版球鞋一夜间身价倍增。一双李宁的限量版球鞋,甚至从1500元(人民币,下同,307新元)被炒到近五万元,涨幅超过30倍。

事态引发关注后,平台紧急下架20多款短期内价格暴涨的球鞋,并封禁了三名涉嫌恶意炒鞋的卖家。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相继发文批判炒作国产球鞋、消费民众爱国心的行为。新华社评论称,如果因为“炒鞋”导致球鞋爱好者买不到想要的球鞋,进而让国产品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断国产品牌升级之路。

其实在这波炒作潮出现前,李宁旗下的品牌“中国李宁”就已经走上了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的“国潮”之路。这个2018年在纽约时装周上亮相的品牌,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印在服装上的“中国李宁”四个大字。这个新兴潮牌的商品价格,是一般李宁商品的至少两倍;但它推出那一年,就卖出超过550万件,拉动李宁运动时尚产品零售额大增42%。

是谁愿意花双倍价钱,购买这类具有浓厚民族特征的产品?答案是中国年轻人。“中国李宁”主要面向18岁至25岁的年轻群体,它的设计也处处凸显中国元素,例如以水墨画为主题的卫衣,以及印有“国球”乒乓球图案的服饰。这些被上一代消费者认为不够国际化的元素,在年轻一代中却颇受欢迎。

这些95后“Z世代”们生长在中国快速发展、物质充裕的年代,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都强于父辈;这批互联网原生居民也喜欢尝试新鲜体验。具有鲜明本土特征的产品,加上网红带货等社交营销渠道,带动年轻消费者们不停“种草”(对商品感兴趣)和“拔草”(购买商品),让国货消费日渐成风。去年底一项调查显示,近千名中国大学生中约八成愿意支持国产品牌,有四成在购买产品时会优先考虑国货。

从宏观层面看,近来新疆棉风波助推的民间“撑国货”热潮,与官方期待通过国产品牌进一步拉动内需的目标不谋而合。目前中国居民消费仅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四成,远低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水平。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超大国内市场,对面临与国际“脱钩”危机的中国来说尤为迫切。

不过,从化妆品到服装,再到汽车这类大宗消费品,多数中国品牌仍停留在中低端定位,缺乏能与国际品牌抗衡的高端产品。购买国产品牌的以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居多,在购买力较强、更看重品牌影响力的一线城市,国际品牌仍是主流消费趋势。

中国政府显然也意识到国产品牌发展的瓶颈,因而在上月出炉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年至2025年)中,明确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领域培育出属于中国的高端品牌。

在另外两个东亚国家: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也有过政府为国产品牌设立保护壁垒,全民“撑国货”的时期,并由此孕育出一批全球闻名的品牌。但如今中国面对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多个领域的核心技术被“卡脖子”,令中国品牌的升级之路面对更难逾越的障碍。

中国品牌如何缩小与国际品牌在科技与设计上的差距?如果有一天外国品牌都撤出中国市场,单凭国货能否满足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未来中国会不会出现可媲美松下、三星这类享誉全球的品牌?这些问题,恐怕不是光靠爱国情怀就能回答。

赞一下
(22)
40.7%
赞一下
(32)
59.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