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喜:绿色死亡与绿化殡葬业

时间:2021-04-06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狮城脉搏

政府在2月10日公布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为城市绿化、可持续生活和绿色经济各方面制定明确目标,希望推动公共领域、企业和个人在未来10年朝永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似乎没有把死亡和殡葬业纳入考量。死亡和殡葬业在许多重大的政府蓝图中缺席,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仍然在世的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非常遥远,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到自己和家人。更何况,国人对死亡、殡葬业和相关议题常常欠缺更深层的认知,公务员和决策者也不例外。

新加坡在2030年将迈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勾勒新加坡殡葬业未来10年的战略发展方向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对死亡和殡葬业持有长远和全面的规划及思考,把死亡纳入国家整体规划和政策里,绿色发展也不例外。

《海峡时报》在2015年3月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在2019年9月之后,万礼火化场将有18个焚化炉来满足国人在未来的殡葬需求。相关的政府单位应该重新审查万礼火化场、光明山和自度庵现有的焚化设施,采用更有利环境的方式,解决火葬释放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环境的问题。我建议有关部门探讨在新加坡推行水葬法的可行性,来取代现有的以焚化为主的火葬方式。

水葬法或称碱性水解(alkaline hydrolysis cremation),是一种较环保的处理遗体的方式。水葬法利用特殊设备,将遗体浸泡在碱性的化学液体(如氢氧化钾)里,经加温后即可溶解尸体的蛋白质、血液和脂肪,最后留下咖啡色液体和骨骸。咖啡色液体可以直接排放到下水道,骨骸则磨成粉末后交给家属。

这种采用液体来溶化遗体的方式,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是合法的,而且被民众所接受和采纳。这种方式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火葬的四分之一,土葬的八分之一,不会释放有毒的气体和物质。往后的10年里,殡葬业必须在处理遗体方面做得更好,大幅度减少我们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伤害。

第二,殡葬业必须减少以防腐液体处理遗体。现代防腐法其实源自美国内战,当时是为了保存不幸命丧他乡的士兵遗体,让至亲能见他们最后一面。目前,本地华人丧葬仪式往往把防腐遗体当作理所当然。殡葬业者也往往以商业考量来引导,并鼓励丧家采用防腐剂。事实上,防腐剂不仅是对遗体的暴力虐待,也对环境卫生和防腐师的健康造成伤害。

在防腐过程中,逝者的血液会通过防腐液,经血管系统泵出体外,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下水道。此外,被染成粉红色、含致癌物质的福尔马林(Formalin)与多种其他化学物质也被排出。遗体被埋入地下后尽管分解过程可延迟,但终究不可避免。在第一年,大约半数化学物质会渗透到周围的土壤中,随着身体的腐烂加剧,死亡时体内所留下的化疗药物也不断渗透到地下。

第三,政府应该鼓励殡葬业者使用更环保的材料制造棺木。新加坡的棺木大多来自邻国,用桐木、松木、柏木或楠木制造。砍伐森林和破坏生态环境便是制造一副棺木的代价。有关当局应该对进口木制棺木实施配额管制,以减少对于木制棺木的依赖,鼓励殡葬业者采用其他材料替代。

政府应该以津贴的方式,鼓励殡葬业者采用高强度的瓦楞纸及蜂窝纸所制成的棺木。这类棺木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产品成型后线条优美,外观庄重典雅,性能质感都与传统棺木相似。与传统木棺相比,纸棺节省了大量木材,对保护生态平衡和节约能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燃烧所需的时间较传统棺木少,无空气污染,无炉内结晶,也不影响环保监测和炉体使用寿命。

第四,政府应考虑推行并向国人宣导绿葬理念。2018年,国家环境局宣布,在蔡厝港坟场的公园内和万礼火化场建设本地首个骨灰撒土园。这个称为“清心园”的设施为国人提供另一种追思往生者的方式,它采用开放式公园的概念,在园内设有数条撒骨灰的小径,供国人撒放骨灰,让骨灰自然渗透到土壤中。

这是好的开始。环境局应当把这个概念延伸到国家公园局属下的公园系统里,推行树葬(tree burial)这个绿色选项。国人可以领养一棵树的方式,将逝者火化后的骨灰研磨成粉直接植入土中。生命也能借此自然的力量得以循环及延续。

将生者对故人的悼念与哀思深化为永存的希望,是绿色死亡的真谛。绿葬不仅不用立墓碑,也不用烧香,以周遭的树木和花卉创造一个宁静安详的自然环境,以此作为生者追思缅怀、抒发情感与悼念亲人的依托之地。这也能节约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在漫长历史中,曾经以环保和对地球友善的方式处理逝者。可是现代殡葬业已经成为有毒、污染和疏远大自然的行业。我们应当回归大自然,回归我们以往尊重大自然的丧葬习俗。绿色死亡其实是个崇高的环保理念,它宣扬生命在大自然里的规律,让划下句号的生命能回归大地,无限地延伸。

在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的大前提下,国人应该重新探讨死亡与大自然的关系,纠正因为工业化而产生的习惯和偏差。现在是殡葬业开拓一场绿色改革的契机,让死亡和殡葬业也能朝永续发展的目标迈进,让国人重新体会“尘归尘,土归土”这句话的含义之所在。

作者在海运咨询风险评估公司

担任企业调查员

赞一下
(3)
10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