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拉拢盟友伙伴 中美壁垒渐分明

时间:2021-03-31 08:5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美国和中国在3月上演外交攻防战,在18至19日阿拉斯加会谈前后,双方互相出招展示与盟友或伙伴联手的形象,藉此增强所谓“实力地位”,即在谈判或战略竞争中的自身优势。“实力地位”的论述出自美国总统拜登及其外交国安团队的对华策略,重振同盟和伙伴关系是重要一环,从历来首次“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和欧盟接受美方协调同步制裁中方可见,拜登政府在这方面确收成效。但中国同样以连串外交动作展示跟俄罗斯和伊朗等的密切关系,也有建立自身“实力地位”的意味,令类似冷战般壁垒分明的阵营划分渐见轮廓。

一、“实力地位”:拜登定调对华策略用词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说话……因为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中美高层对话的这句话,在中国大陆引起兴奋反响,西方舆论则揣测这幕“战狼外交”是否中方单纯为了取悦国内受众。

“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即拜登团队定调对华交往方式的用词“from the position of strength”,意思为对阵时位处优势。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在去年大选前后一再在访问或演说采用这表述,拜登在2月初任内首篇重要外交演说,具体表明将透过“在国内重建更好未来、跟盟友和伙伴合作、恢复在国际机构的角色以及重振信誉和道德地位”,取得“实力地位”(对阵优势)以跟中国竞争。

二、QUAD峰会响头炮 美国务卿防长访印太接力

拜登团队月初首先出招,白宫3日发表《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引》,直指中国“唯一有潜力结合经济、外交、军事和科技力量、从而对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带来持续挑战的竞争者”。布林肯同日表明,美国跟中国的关系是“应竞争时竞争,可合作时合作,须对抗时对抗”,关键是接触北京前要先占“实力地位”。

到月中,拜登再以QUAD峰会(12日)揭开印太外交攻势序幕——其团队相信,“实力地位”一大来源是跟盟友和伙伴合作行动,故在印太战略承袭特朗普时代重现的QUAD机制,更主动提升至峰会级别。苏利文会后声言,经过峰会等连日工作,拜登政府得以占据“实力地位”来跟中方展开会谈。随后一周,布林肯和防长奥斯汀展开印太之旅,先后出访日韩举行“2+2”会谈。

华盛顿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库珀(Zack Cooper)向本报形容,拜登在亚洲政策经历“非常强势的一周”,QUAD峰会实属关键——会上达成的疫苗合作倡议有助厘清QUAD非纯粹反华联盟,同时展示QUAD有力为区内其他地方提供公共财,“这是关键信息”。他补充指拜登政府跟其他盟友和伙伴的会谈大致顺畅,也是良好征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向本报说:“(美方思路)就是搞民主同盟、高科技同盟、在供应链去中国化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哪怕面对中方反制,他们也要拉帮结派去做”。但他质疑即使美国国内也认为中国市场很大,故这种做法“应不可持续”。

三、中美高层对话会前火爆 闭门会谈气氛缓

经过连番铺垫后,拜登团队18日回到阿拉斯加“主场”跟中方展开两日高层对话,然而杨洁篪的17分钟发言不但抢尽风头,更令对话平添火药味。库珀认为双方会后互感沮丧,但这大致合乎预期,“拜登团队想展示他们不会受北京施压而跪低,中方领袖则致力击退华府的公开批评”。库珀相信双方闭门会谈时比会前姿态“较为友好,但仍颇为紧张”,他指中美双方在大量议题上都没达成一致,会谈无法回避这基本事实。

王义桅则指中美“表面上吵了一架,但实际上关上门来谈得还是很不错的”,而且拜登已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参与华府下月主办的气候峰会,“实际上已有直接的视频接触、直接的会谈”。他相信美国方面目前还在等包括国会、拜登团队、当地智库和商会等的国内政策评估,“需要下半年才能有比较精细的对话战略出台,现在双方都在磨合”。

岭南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泊汇则向本报称,杨洁篪发言不应被夸大,这次会面实际上预示中美关系的某种“重置”。他提醒,拜登跟习近平2月10日首度通电话长达两小时,阿拉斯加会谈分3段共长9小时,皆长于拜登及其团队跟其他国家接触的时间,反映拜登团队确寻求不同对华方式,即“将合作结合于竞争”,而非特朗普团队那种“不受限制的战略对立”。

四、北京反击拉拢俄伊东欧 两极秩序现雏形

中方在中美高层对话后也展示拉拢友邦的姿态:外长王毅先是邀请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到桂林会谈(22至23日),拉夫罗夫不但提出摆脱美元结算来降低西方制裁之风险,还“借用”美国描述民主盟友或伙伴的字眼“志同道合”来描述中俄关系,强调北京是“真正的战略伙伴”。二人会后更公开否定美国与盟友强调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论述,批评西方不应削弱“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法)体系”。

库珀认为,北京确在试图“展示可跟莫斯科合作来抵挡美国施压”,他虽怀疑此举实际成效,但预计这会成为“北京常见回应”。王义桅则称:“中俄表态不光是为了战略上平衡(美国的同盟),更重要的是强调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维护新型国家关系公平和正义。”

王毅随后出访中东,在27日跟伊朗签署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计划》,不但是中方“一带一路”最新成果,美国舆论更质疑北京协助伊朗规避制裁,甚至建立更广泛反美联盟。王毅此行还访问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美国传统盟友,惹来更多揣测。

《华尔街日报》周一社评指中伊协议有助北京扩大中东影响力,尤其是页岩革命降低美国对中东石油供应的依赖,或促使沙特等华府盟友找中国作战略对冲,损害美国的地区影响力。社评主张美国不应向中俄伊让出“势力范围”,质疑这只会促进其全球合作,削弱美国经济和安全利益。

中国防长魏凤和同期出访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和北马其顿,被视为助北京拓展中东欧影响力,再次惹来以分化手段削弱欧盟或北约对华政策整合的猜疑。

张泊汇认为,上述连串动作或是中方以平衡外交建立面对美国的“实力地位”,“在这背景下,中美尝试接触盟友和战略伙伴,以提升其横向实力来应对双方的战略竞争”。他提醒,冷战的两极秩序不止有两大超级强国,也是由两边阵营来定义,“因此中美近期的外交举动或增加重演当年情况的可能”。

五、北京强烈反击制裁战 恐推欧盟向美国

不过,中方外交布局的风头被“制裁战”掩盖。在中俄外长会谈首日(22日),也是布林肯展开访欧行程之时,欧盟这日跟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同步制裁涉及新疆“再教育营”的中方官员和实体,翌日未参与制裁的澳洲和新西兰以“五眼联盟”(美、英、加、澳、纽)名义表达支持。中方随后提出连串反制裁措施,令人意外的是以针对欧盟的动作最大。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向本报称,中国对欧盟、英国和加拿大制裁的猛烈反应,显然正将它们推向美方怀抱。他形容中方此举破坏跟欧盟在2003年达成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粉碎《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获欧洲议会批准的任何可能——中欧去年底达成CAI前,苏利文曾介入盼欧盟等拜登就职再商讨不果,还被视为拜登团队外交挫折。

库珀认为中方估计错误,他说:“在取信跨大西洋友邦采取更强硬对华立场上,华府原或处境艰难,但如今有北京代劳。我预期这一星期的动作会为中国在欧洲造成持久损害。”

王义桅承认欧盟对中国的认识“和美国有所趋同”,但相信“中欧关系和中美关系一样,上半年(唱戏)吵架,下半年合作”。

他解释,无论是5月昆明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还是11月格拉斯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需要中欧合作”。

六、长期战略竞争关乎国力走势 暂难断定高低

曾任美国南亚及中亚事务助理国务卿的包润石(Richard Boucher)向本报称,QUAD峰会以至其他跟欧洲和东南亚友邦的会面,代表美国有机会跟那些“同样对中方在经济关系、南海、香港以至国际机构的咄咄逼人姿态感忧虑”的国家合作,“与其任由中国对其他国家逐个孤立,我们可在贸易规则、人权和外交关系行为的‘行事规则’上采取共同立场”。

然而拜登团队能否如愿占据“实力地位”面对中国仍有变数,这从布林肯访欧之行可见一斑。布林肯促成美欧重启围绕中国的双边对话,双方声明确认共同理解对华关系包含“合作、竞争和体制对立”的多面向元素。但德国总理默克尔表明欧盟会有自身对华政策,不会对美国亦步亦趋,预示中方“助攻”不代表拜登拉拢欧盟可水到渠成。

张泊汇直言,目前判断美国能否取得“实力地位”是言之尚早。他解释,这议题从根本上关乎两国长期国力走势——硬实力是国与国力量平衡的基础,凭藉较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军事现代化加速,中国仍是崛起中的大国,但美国已采取较大规模措施去限制中方经济和科技潜力,也正执行全方位措施以提升军事优势。

“这场战略竞争会是长期的。”张泊汇说:“我们需等一段时间才看到美国能否从其相对于中国的衰落稳定下来,甚至取得‘实力地位’。”

赞一下
(29)
82.9%
赞一下
(6)
17.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