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欧关系面临考验 投资协定未必告吹

时间:2021-03-28 09:3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社评

在中美高官阿拉斯加唇枪舌剑之后,中欧关系上周又上演了相互制裁的戏码。事缘欧盟加入美英加行列,以侵犯新疆维吾尔族人权为由,制裁四名新疆官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是自1989年以来首次制裁中国官员及机构。中方即时还击,宣布制裁包括欧洲议会议员在内的10人和四个组织。随后,欧盟多国传召中国大使抗议,更多的中国驻欧盟国家使节则主动向驻在国“严正交涉”。中欧关系陷入32年来的最低潮,外界预料去年底完成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可能胎死腹中,而美国会成为最大赢家。惟事情并不那么简单,CAI的批准会延宕时日,但不会作废。中欧关系经此一役,知道彼此红线所在,未必一刀两断,因此断言美欧对华形成统一阵线,仍言之尚早。

中方宣布制裁后,欧洲议会取消了原定对CAI的审议会,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CAI能否得到(欧盟)批准,取决于事态如何发展”。其实,在这种气氛下,延迟审议CAI是明智之举,避免了该协定被直接否决。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不希望中欧之间冲突进一步升级。欧洲议会负责对华贸易的议员罗德里格斯-皮涅罗则相信,“有足够的时间改变局势”。种种迹象显示,历经7年艰辛谈判达成的CAI会被搁置,但不会变成废纸。

在中欧外交战开启之际,恰逢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欧,与欧盟外交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兼欧委会副主席博雷利会谈,会后的联合声明宣布,重启美欧关于中国的双边对话,引发美欧协同一致对华的猜想。实际上,美欧这一对话机制,是在去年由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博雷利商定启动的。美欧在联合声明中指出,“与中国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包括合作、竞争和系统性对抗(Systemic Rivalry)等”,并表示要“与中国在气候变化等领域进行建设性接触”。在出席北约组织(NATO)会议时,布林肯虽然称中国是对北约盟友的“经济和安全威胁”,但同时又声言不会要求盟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对于CAI,布林肯也只说,中国有责任证明其对强迫劳动、国企和补贴的承诺“不只是说说而已”。

应该承认,美欧之间在价值观、意识形态方面,有天然一致性。但在经济利益等方面,则有很多不同,难轻易协调。例如,布林肯此次欧洲行,仍然坚持就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北溪2号线”输油管线制裁德国公司。由于中美阿拉斯加会谈的气氛较预期严峻,欧洲各国政府在中美之间可能会更加小心翼翼。布林肯在欧洲的讲话,既有离间中欧用心,也有安抚欧洲盟友之意。

中方声称,CAI不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恩赐”,而是互利互惠的。事实上,该协定当初是中方为拉拢欧盟,单方面作出较多妥协让步才完成谈判的。没有该协定,中方最大的损失是在国内改革方面失去倒逼动力,但对欧盟来说,则是失去了在全球最大的市场机遇。

此次欧盟对华制裁,表面看与去年12月通过的欧盟版《马格尼茨基法案》(Magnitsky Act)有关,该法案要求制裁各国侵犯人权者。但实质上与欧洲政治生态近年的丕变有关,前年的欧洲议会选举,极右和绿党异军突起,对华负面情绪上升,近因则不能排除俄罗斯因素。

欧洲与中国远隔万里,并无地缘政治恩怨,而俄罗斯却是欧盟近在咫尺的现实威胁。本月初,欧美因俄罗斯拘捕异见人士纳瓦利尼而制裁俄罗斯后,中俄签署备忘录合建月球科研站,俄罗斯外长应邀访华;在抗俄最前线乌克兰战云密布之际,当局将中资收购的飞机引擎制造公司马达西奇(JSC Motor Sich)收归国有,中国商业代表团访问被俄吞并的克里米亚,这连串事件,都令欧盟对俄罗斯的恐惧,转化成对中国的敌视。

30多年来,中国从未对欧洲的个人和实体采取制裁,主要是出于牵制美国的考量。此次中国对欧盟出乎意料的反制,反映北京开始用超越中美关系的框架去看待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并不为所动地坚持自身原则,让对方知道己方的底线所在,即“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应该看到,欧美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接近,但对华政策并非完全一致,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前日在欧盟视像峰会回应美国总统拜登希望美欧携手应对中国的呼吁时所说,在对华方面,欧美并无“同一身分”(no identity)。欧盟内部也非铁板一块,对此次对华制裁,匈牙利政府就公开提出异议;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近日还应邀出访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北马其顿四个欧洲国家,其中三个是北约成员国,两个是欧盟成员国。

中美贸易战及《港区国安法》,是中国复兴路上的压力测试,暂时看中国都顺利通过,但在排除障碍时必须小心拿捏力度,做到有利有理有节。对北京来说,在杯葛H&M等跨国公司的风暴中,如何收放自如,知所进退,不让凝聚民心的宣示演变成盲目排外的灾难,影响对外开放的大局,才是真正的考验。

赞一下
(52)
81.3%
赞一下
(12)
18.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