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洛:在美国前摆姿态的狂人

时间:2021-03-22 08: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作者:陈家洛

拜登政府上台后,首个中美高级官员会谈在阿拉斯加不欢而散,是意料中事。一直以来,北京在国际间的“人权对话”,根本就是循这个方式重复地空转,礼貌上说什么“有益有建设性”之类的空话作结,只差没有同场公开地互斥不是。此次有別以往这种样板戏的地方在于双方充满火药味的开场白,双方近乎互斥个半小时,密室外交变成公开嗌交,总是带点娱乐性。

在目前国际环境下,美方正重整联盟阵营,应对中国的挑战,一边延续特朗普对中国的强硬方针,一边寻求与亚太、印太及欧洲盟友有更紧密的战略合作。这次所谓的会谈,国际社会期望双方只会各自表述,态度先行,立场继续强硬,反正没有寻求退让协商的动机,自然不用客气。

事实上,会谈前夕双方就率先聚焦在对立面上,更在中美角力的其中一环的香港问题上角力,这边厢北京要完善香港的选举制度,那边厢华府就人大破坏香港选举,制裁24中港官员和政客。会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中国威胁论”摆上枱面,又斥中方对香港、台湾及新疆的针对。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有备而来,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并不承认美国的价值就是国际价值”,反击美国的人权状况,甚至攻击美国“屠杀黑人”,指“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敦促美方不要推销“美式民主”。

即使中国现在的外交的状态,客观上是不利其自身利益和发展需要的,但这些年头北京的“战狼式外交”的作风已经为人熟悉。我们不是早已被告之,中美间的对抗均由美方造成的吗?香港和北京的矛盾,源自美国利用香港作为颠覆中共之基地的图谋吗?杨洁篪和王毅说了的,不过是根据同一套剧本的演出,这次中方在阿拉斯加的表演是一次外交上遇到的挫折,还是成功地在別人的地方吐出几口乌气,见仁见智。到底有多少个中国官员干部、领导人的家人在美国生活,消费着“美式的”自由民主,而不是“中国式的民主”呢?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

这种“出口转内宣”、煽动民族主义的宣传手法,不是有什么“中国特色”的创作,而是政权之间转移视线和责任到外面的敌对力量的惯性操作,只要看着办就是。

历史上在美国前摆姿态、狂数別人不是的狂人多的是,苏联的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是其中娱乐性最高的一个。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苏共第20次大会上发表“秘密报告”,否定了“个人崇拜”,列出斯大林的罪行过失,宣布斯大林时代结束,但克里姆林宫对整个苏联及共产阵营管制统治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后斯大林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谈笑风生,本质上依旧独裁,苏联和美国的对立较量继续是主导地缘政治的主要矛盾,1956年10月,匈牙利争取摆脱莫斯科箝制的革命就是“越过了红线”,被苏联红军针对告终。

赫鲁晓夫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表演欲,自信心爆棚的他,懂得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在不同活动上提供的机会,来炫耀自己和苏联。不管是什么场合,口不择言、肆无忌惮的践踏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美国人的缺陷,是他最爱用的手法;相比之下,我们今天见到的“中式战狼”都是小巫见大巫。

1956年11月18日在位于莫斯科的波兰大使馆欢迎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哥穆尔卡(W?adys?aw Gomu?ka)的招待会上,赫鲁晓夫曾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官当面声称“我们要埋葬你们”,事后他对此作出解释:“我是的确说过这个,但是有人故意歪曲了我的讲话。这并不是说我何时要将何人的肉体埋葬,而是历史发展中社会制度的改变”,又说“我说过,从历史的发展和历史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要被埋葬,共产主义将代替资本主义”。

在1959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逊(Richard Nixon)出访莫斯科,主持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仪式之际,便被赫鲁晓夫抓着,来了一轮即兴的“口水战”——“厨房辩论”」(The Kitchen Debate),赫鲁晓夫自信满满的借此机会,要向世界展示共产主义很快会打败资本主义。赫鲁晓夫透过翻译表示苏联超越美国只是迟早的问题,强大的科技、意识形态和人力资源会将美国远远拋到一边,而且每个范畴都比美国优胜。套用杨洁篪的说法,赫鲁晓夫绝对是“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尼克逊谈话。在咄咄逼人、喜爱打断別人和毫不介意叠声说话的赫鲁晓夫面前,尼克逊风度的回话,为他拿到不少好评,他请赫鲁晓夫不要害怕让不同的思想自由的竞争,赫鲁晓夫反叫尼克逊自己不要害怕竞争,最后双方在镜头前同意让世人都见证两人这场交锋,只是在苏联播出的版本不算是原汁原味的。

赫鲁晓夫其后访问美国,继续抨击美国的霸权和宣扬苏联的成就,所到之处都会有今天传媒至爱的sound bite。他又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怒斥一些曾发言批评苏联操控东欧共产政权的外交使节,又在会场内和同声同气的国家,带动反美情绪,不过没有证据支持他“曾把一只鞋子脱下之后在枱上扔打,以示不满”的传闻。

赫鲁晓夫的好胜、自信和自我中心的个人风格,在国际舞台上绝对有助争取注意,然而也就是这个“强项”,促使自己带领的苏联和东欧国家,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的对立。他对东西两德的和平进程不感兴趣,反而同意筑建柏林围墙。赫鲁晓夫一直认为军备和太空竞赛也是苏联争霸必胜的基础,美苏双方维持一边竞赛一边寻找避免动真格的“热和平”,在古巴导弹危机一事上尤其明显。即使赫鲁晓夫在权力斗争中“被退休”下台后,美苏这种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MAD)的状态,在“和平共存”的名义上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正式告一段落。

今年正好也是苏联解体30周年,这个共产政权逼人走上了太多冤枉而且不必要的苦难。喜欢在美国面前摆姿态的赫鲁晓夫,恐怕从来没有想到,儿子谢尔盖(Sergei Khrushchev)在1991年正值欧洲共产政权解体之际移居美国,后来入籍成为美国公民(去年6月离世,享年84岁),还写了不少关于父亲生平轶事的文章书籍,多让我们认识一代战狼赫鲁晓夫的为人和性格,警惕世人注意:雄心万丈的领袖和政客,日以继夜要求爱国与忠诚,到底想将我们带到哪里去?而他们的家人又选择了在哪里生活?

赞一下
(49)
26.5%
赞一下
(136)
73.5%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