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鲑”化潮看姓名制的轻率与文化霸权

时间:2021-03-19 09:0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句话流传多时的话,在这几天彻底被打破。只为了为期仅两天、名字有“鲑鱼”即可免费吃寿司活动,全台竟爆发了另类的“鲑化潮”。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一路不断演化叠加,不仅有人改到了36字,最新的还出现长达50字,简直成了一场闹剧,更凸显了现行台湾姓名制度的轻率与荒谬。

从这次的改名之乱,很多人才惊觉原来在台湾改名这么容易!成年者只要拿着带着身份证、户口名簿,以及最近2年拍摄照片,花上50元等上几分钟就能完成,一生有三次的改名机会,很多人只为了吃顿免费的寿司,便用掉两次珍贵的改名机会。但在其他国家改名通常没这么容易,在日本,得有正当的理由取得家庭裁判所的许可才可改名,在美国如果是非婚姻缘故改名,除了要向法院申请改名,核可后还要通知各方或登报公告,不像台湾说改就改。

这次申请改名的多半是年轻人,尤其集中在大学生,在网络及同侪效应下,大家结伴去改名,再贴文炫耀,变成一种很“潮”的行为,形成年轻人的次文化。这也凸显了,虽然根据大法官释宪及姓名条例放宽了规定,但规范却很含糊,在六项可申请改名的情况中,其中“字义粗俗不雅、音译过长或有特殊原因者”这项,因为漫无标准,遭到滥用,浪费了行政资源。

但如果要说在台湾改名很容易吗?那可不一定。这次的更名之乱,就让不少原住民感慨,汉人为了吃免费寿司可以改名,但原住民却不能直接以族语文字(罗马拼音)登记。过去原住民身份证只能登记汉名,阿美族导演马跃.比吼在2002年前曾以一部“请问贵姓”纪录片掀起原住民的正名热潮,虽然姓名条例早在1995年放宽原住民可以回复本名登记,但过去不少原住民都遇过因为本名太长在回复族名时遭到户政人员刁难的情况。

现在虽然观念已经逐渐转变,但姓名条例还是规定,原住民只能以传统姓名或汉人名字与罗马拼音并列登记,不能单独使用传统姓名的罗马拼音,例如身份证上只能登记:谷辣斯 尤达卡 (Kolas Yotaka),而不能单独注记Kolas Yotaka,内政部的理由是,这样会影响社会认知困难。这规定忽略了对原住民而言,不论是汉字或是罗马拼音其实都是外来的文字“工具”,没有主辅之分,现行规定却以汉人的思维框架了原住民姓名文化。

即使蔡英文总统一上任便向原住民道歉,但这项真正回复“原”名心愿,原住民争取多年却始终未果。请问改名叫“陈爱台湾国庆鲍鲔鲑鱼松叶蟹海胆干贝龙虾和牛肉美福华君品晶华希尔顿凯萨老爷”,就不会影响社会认知困难吗?

从这场鲑鱼之乱看在台湾改名的容易与不容易,就可以知道现行姓名条例有多么率尔与文化霸权。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3)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