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凤梨之乱”背后的深意

时间:2021-03-04 07:5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本周开始,台湾产凤梨因病虫害检疫原因,暂时禁止出口中国大陆。禁令来得很急,做法不合两岸常规,实际影响却不大,显得异常高调诡谲,需要细细解读其背后意涵,才能提出有效的回应。

这次陆方禁令表面内容,是因多次从台湾进口的凤梨中检出介壳虫等理由,3月1日起停止台湾凤梨进口。面对禁令,去年澳洲龙虾同样以食安为由被禁后,采取了“不妥协、改内销、找市场、促协商、提(WTO)控诉”五部曲,大概也是台湾目前能降低影响的对策。

不过本案在好几个症结点明显的不合理,反而是值得深究之处。首先,若按农委会公开的资料,去年出口对岸近6,000批凤梨中不合格者仅13批,且多集中在4、5月份,随后经积极改善下半年出口各批就接近百分之百合格。为何针对近一年前发生,可能只是特定批次或农场把关出了小差错的问题,忽然在此刻全部禁止,是第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

第二,介壳虫是凤梨等水果常见的害虫,台湾、菲律宾等生产地都在出口前都会以水洗、高压喷气等方式予以消除;即便还是在进口边境验出,通常做法也是以溴化甲烷燻蒸后入关,若再考虑台湾去年下半年检验的高合格率,采取全面禁止这种极端手段防疫,毫无道理,是第二个吊诡之处。

第三,陆方措施几乎没有一点符合WTO规则,包含毫无风险评估可言(检验合格数据不支持、台湾风险等级不高)、充满歧视(对菲律宾水果未做出相同介壳虫检疫要求)、未考虑燻蒸等替代手段来化解,以及非紧急事件却一周前才通知等,连一丝解释、灰色空间都没有。

第四个吊诡是影响很小。因为虽然台湾凤梨九成出口对岸,看似显着,但实际上台湾产凤梨主要市场在内销,出口中国大陆4万公吨仅是总产量的一成。所以不到一周的时间,透过政府公私部门合力,销不出去的凤梨都已经消化完毕。

四个吊诡综合起来,无怪乎各界都认为这次的禁令背后,原因应该不在“虫害”。其实中国大陆一向喜欢用市场规模及检疫手段表达政治立场。过去与菲律宾南海岛礁争议时禁过菲国的凤梨香蕉,去年也以食安为由把澳洲龙虾挡在关外。曾有澳洲分析指出,北京要的是澳洲“放尊重”。中国大陆不愿跟民进党往来大家都清楚,但为何要冒着进一步失去台湾农民及民间民心、让政府捡到枪,乃至于国际上已经受到高度重视的“中式经济胁迫”(Economic coercion)质疑的风险,拿凤梨祭旗,所图为何? 因此真正的大哉问,是此时此刻北京要表达什么?要改变什么?

第一个可能是对空鸣枪,警告台湾在与美国经济互动全面升温之际,维持两岸经贸往来也是同等重要的议题,失衡会有经济代价。另一个是出考题,测试一下陆委会及国安新团队的能耐、反应及协商的意愿与技巧。若是这个盘算,选凤梨检疫争议作为两岸恢复技术协商的契机,则可以算是温和的起手势。第三个可能,则是无所谓失民心、观感不好的考量,将开始全面启动透过经济力量,迫使台湾调整政治立场的系列作为。

北京的真意可能混杂着以上各种可能,或许还有其他不得而知的企图。“凤梨之乱”告诫了台湾面对美欧步步拆解重组全球供应链,就算北京不人为胁迫,两岸经贸关系也必然会随之改变,不可能继续维持30年的常态;如何找到未来美中台经贸关系的新平衡点,非常重要。“凤梨之乱”也提醒了台湾经济集中度的老问题及风险,不能再用佛系态度来处理;更重要的是,“凤梨之乱”突显出两岸恢复对谈是必要且必须的一步。希望大家在吃凤梨救农民的同时,要多想想这些重要却被忽略的挑战。

赞一下
(17)
27%
赞一下
(46)
7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