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彬:遏制战略的诱惑和缺陷

时间:2021-03-02 07:2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热点话题

遏制战略是上世纪美苏两国冷战期间,美国战略思想家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因应苏联威胁所提出的。如今,这一战略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并投射到中美两国的大国竞争之上。

美国这一战略在美苏冷战期间的奏效,使得很多人轻易地认为,这也将适合于中美两国的竞争之中。或许苏联与中国在制度上存在某种相似性,但就其本质而言,中苏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与其他方面并没有充分的可比性。

尽管如此,在美国当前缺乏因应中国崛起有效的战略或政策背景之下,遏制战略仍然具有相当的诱惑性。不过,该战略本身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美国能够在上世纪冷战期间成功实施遏制战略,在于当时的美国拥有广泛的联盟基础,支撑这一战略的实施。

换句话说,在当时冷战的背景之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是这一战略成功的关键。那是世界性的问题,而非仅仅是美苏两国双边关系问题。

但如今,至少在眼前中美两国的竞争,仍然只是双边关系问题,而非世界性问题。美国要像冷战期间一样建立起坚实的广泛联盟,以围堵、遏制中国,存在不小的挑战和难题。

因此,只要中国谨慎地使用自己手中的筹码,避免将中美双边关系问题,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美国试图通过以价值观、意识形态或制度等为号召,组成起针对中国的联盟,即使并非不可能,也将会是十分艰巨的任务,或是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

中国或许应该感谢美国对全球化的支持。某种意义来说,正是美国推进的全球化,使得中国具备了当今的经济实力,并与世界其他国家形成了广泛的经贸联系。中国是当下全球最大的贸易国。美国的诸多盟友,比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国都是中国。

当然,中国这种地位优势并非牢不可破。事实上,正如冠病疫情肆虐所暴露出来的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导致许多国家突然意识到供应链的单一依赖性存在致命性的问题。因此,采取更多元化、去中心化的供应链,将是未来许多国家所努力追求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如果要继续保持与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联系,并避免与美国陷入如美苏般的冷战关系,就必须继续地坚持全球化路线。如果美国不再支持全球化,中国就应当积极寻求建立起自己的全球化网络。中国与亚细安所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欧盟谈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无疑具有这方面积极的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RCEP上的缺席,是送给中国的重大地缘政治礼物。中印两国在1980年代的经济规模大致相当,但如今中国却是印度的五倍。印度继续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缺席,将可能进一步扩大这种差距,进而削弱印度的地缘政治实力,最终导致美国的印太战略缺乏有效的支撑而难以实施。

经济是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大戏。现在,在这一地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巨大经济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如果中国继续保持增长,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将会成为这场地缘政治大戏的最终决定者。

不过,中国应当谨慎地使用其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影响力。过去一年里,中国对澳大利亚实施的“经济制裁”手段,让许多国家产生了恐惧心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好强化了美国一些积极主张对抗中国的人物的主张,即经济上要与中国脱钩,避免受到中国的经济胁迫。如果美国与其盟友因此建立起包围中国的供应链体系,把中国排除在外,中国的经济实力将可能逐步被削弱。

总而言之,只要中美双方的战略竞争仍然局限于双边关系层面上,中国就能够避免与美国陷入过去美苏冷战的模式中,遏制战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有效实施。

作者是北京自由撰稿人

赞一下
(11)
39.3%
赞一下
(17)
60.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