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真:事后披露死伤人数 中国做法值得印度效仿

时间:2021-02-22 09:2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作者:郑真

中国官方媒体2月19日披露中印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的来龙去脉,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报道十分详尽。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公开当时对峙冲突的战况。死亡的四名士兵和受重伤的一名军官迅速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2020年6月加勒万流血冲突事发后,一时间众说纷纭,猜测中方伤亡惨重的有之,认为中方挑衅的也有之。舆论传播最广的则是印度方面公布的消息。

印度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公布了死亡20名士兵的姓名和照片,并为这些士兵举行了隆重葬礼。印度总理莫迪2020年7月初突然现身中印边境的拉达克地区,并对当地印军发表讲话,尽展强硬姿态——反观中国则并没有第一时间披露死伤人数。

应该说,此时距离事发已经8个多月。中国延后宣布战况,释放了不愿意扩大事态,尽量缓和局势的极大诚意。

在中国官方的口径中,谈判是基本的基调,出面发声的是中国外交部和解放军西部战区,看不出形势不可控制、大战一触即发的危机感,中国国内的舆论当时也并未因加勒万事件沸腾。和印度举国群情激奋,下至普通公民上至印度总理频频表态相比,中国一度处于舆论战下风。

而放在今天的环境审视中国处理事态的整个过程,应该肯定这样的负责任担当。

和平年代,一星半点的冲突就可以点燃舆情。战争永远比如空气般存在的和平来得更刺激,更吸引人眼球。中方死亡四人,印度死亡20人,这种对比是绝好的渲染大胜利的素材。中国选择事后披露战况,而非当即为对抗氛围添火,表明中国首先考虑的是大局,并不想刺激印度激化矛盾。

中国将中印关系与边界事态以及民意进行了有效的区分,非常清楚中印两个大国保持关系和睦的重要性。保持克制,扑灭任何有可能影响两国关系大局的火苗尤为重要,将边界纠纷放在中印关系的大局框架下考虑,比针锋相对引入民意更有意义。

在经历“百年耻辱”之后逐步复兴的中国,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逐年升高,大国的自信稍不加控制就会沦为过度的民族主义。后者断不应成为国家战略决策的驱动力。当政治抉择不得不考虑“民意正确”时,也就极容易成为不正确的决定。

选择在事后披露详情,引导舆论往爱国的正能量发展,而非民粹的方向发酵,这是正确的方式,既掌握了控制事态的尺度和分寸,亦给印度政府留足了回旋的空间。

进一步言之,边界冲突举世瞩目,这是中印关系的考验,同时也是中国展现其自身国际形象的考验。

复兴的中国应以何种姿态处事?处理中印对峙的过程至少说明,中国正在摆正自己的大国位置,不再事事以弱者的角色做自我定位,逐步做到有礼有节,逐步做到“以大事小以仁”。

追逐大国目标的印度,应该和中国一样以大国的视野、智慧妥善处理两国冲突。与中国相比,印度当时燃烧的舆情,是由印度独特的国情决定的,莫迪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民粹共存。观其言行,莫迪亦是一位有着长远而睿智的眼光,且有相当政治手腕把握民情的领导人。不过如果任由民族主义情绪燃烧,总是选择事后付出更大的成本引导舆论,虽事出有因,但一朝玩不好,终会被民族主义之火所伤。

国际风云变幻,中印关系的重要性已经容不得任何一方有玩火的侥幸心理。

赞一下
(112)
77.8%
赞一下
(32)
22.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