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明:你“转台”了吗?

时间:2021-02-11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热点话题

最近美国国会大厦发生暴动后,就吹起了一股改换社交平台的“转台风”。不久前一个超级社交平台“逼”用户接受其把用户资料做为广告用途,令全世界的用户不满,也掀起了转台热。

我国的学生在不久前又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理由,向教育部请愿不要在资讯器材里安装监控程序;而国会目前也刚为“合力追踪”的资料应用辩论和立法。霎时之间,好像国民突然开始注意个人资料和隐私的问题了。大家能够严肃和正面地了解和讨论这些问题,以及其对未来数码化时代的挑战,这应该是件好事。

一向以来,出生证或居民证号码是我们在林林总总各类数据库里的身份代表,我们也没特别去注意所谓的隐私和保密问题,事实上就算资料被利用了也不知道。

例如笔者国民服役时,在接获要被派到国外参加森林野战训练的时候,就立刻有保险从业员上门叫我投保;在孩子还没满月时,也同样有人来劝买孩子教育基金保险。这不可能是巧合吧?

后来当电话普及时,我们又多了一个电话号码要保密。那时如果不想把电话号码和地址登录在电话簿里,是要特别付费的。这开了要保护隐私就要付出代价的先河。

我们对待个人资料的隐私常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假如是为了自身的方便,我们都希望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里的资料能够全部互通,在办理各类手续时不必重复填写同样的资料。如果有失物待寻,或不幸地成为某些非法活动的受害者,就会希望“合力追踪”或闭路电视视频或位置记录之类的资讯能帮上大忙。

但是当我们必须提供自己的资料,以参与这些追踪应用时,就立刻有“保护隐私”的顾虑了。或许这两种矛盾的考虑就在于:是不是知情下和同意的,还是不知情或者不同意的。

这里还牵涉到对要求这些资料的公司或组织的信任度问题,因为除了要信任它们不会滥用我们的个人资料,来获取其他商业利益,也要信任它们有保障和监管机制,不让资料外泄,或被有心人士和不法分子偷窃应用。

自从《个人资料保护令》生效之后,正当的公司或有关方面向我们索取个人资料时,要让用户知道和保证所收集资料的目的和相关的正当应用,才能得到用户的信任。

而我们要注意的是那些免费的,为了某些方便而下载的应用程序。一般上我们不知道供应这些程序的公司的背景,也不清楚被收集了哪些额外资料,更别说它们将如何应用这些资料了。

目前最明显的是分析用户的购物消费习惯,以推送相关广告,或者从资讯搜查和阅读习惯,推送适合用户口味和倾向的讯息,也可以从用户的联系和通讯等,了解用户的社交关系等等。如果这只是为了产品销售和商业利益,或许还可以接受,但因为同样的分析也可以用来制造和操纵讯息以分化社群,所以就不得不小心提防。

经过了这一场社交平台小风波后,我们应该转台吗?转台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已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了。我们每人在某个社交平台的通讯录里,平均不会少过50人,如果在转台后还要继续保持联系,所有的50人都要一起转去新平台。

不过每个转台的人又会有另外50多个人的联系,就算去除了一些重叠的通讯人,仍然为数不少,如此推衍下去,要全部友人都转台,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的道理,所以要选用免费的社交平台,就要准备牺牲一些个人的隐私。这和过去要付费,才能从公开的电话簿里除名的运作原理是一样的。

再者,就算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功转了新平台,也没人能担保日后这新平台不会为了商业利益,出卖用户的个人资料;也不能确定这平台以后不会被别的公司收购,而不得不改变原则。

所以说用户要不要转社交平台只是个伪命题,社交平台其实也知道其中道理,用户已是被吃定的了。

作者是电子工程师

赞一下
(1)
33.3%
赞一下
(2)
66.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