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香港封区检测有价值 行动准则要厘清

时间:2021-01-26 08:3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香港政府首次封区检测告一段落,各方反应言人人殊,有意见认为劳民伤财、成本效益低,亦有专家认为封区强检有需要有价值。封区强检对居民和商户影响大,难免有怨言有投诉,政府初硎新试,行动也必有可改善之处,总体而言,这次封区处理尚算合格,强检两天完成,未生大乱子,至于成效是高是低,则不宜简单以检测阳性比率一个数字来衡量,同时也要留意“苹果与橙不能直接比较”。抗疫战要因事制宜,一切视乎疫情发展以及现实战场环境,既无任何情况皆通用的万灵丹,也毋须断然排除任何选项。封区强检有其价值,不应以政治有色眼镜看待,当局应从今次行动汲取经验,就何时要强检、何时要封区,订下一套合理客观准则,作为日后行动的参考。

苹果与橙难比较

阳性比率慎看待

政府动员3000人围封油麻地及佐敦“受限区域”近两天,行动共强制逾7000人检测,找出13宗阳性个案。客观检视这次封区的得失,需要考虑多方面问题,包括行动的目标和合理性、现实条件制约、执行过程是否顺畅、具体控疫成效,以及对居民商户的影响程度。

这次封区强检,虽然受限区市民不得擅自离开,惟亦非全面禁足不准离开处所,即使上一刻强检结果呈阴性,也无法保证下一刻不会意外感染病毒,何况小区解封后,市民又可如常出入,换言之,封区强检无法保证“小区清零”,行动最大作用,就是尽量找出更多隐形病人。根据当局说法,这次围封行动背后有三大考虑,除了现实操作可行性、近期区内确诊病例众多,还因为当局本月中所做的大厦污水病毒检测显示,有九成污水阳性样本来自受限区。

污水检测是当局近月引入的病毒追踪手段,之前的操作证明,这是找出隐形病人的一个有效方法。受限区确诊病例及污水阳性样本之多,情况绝不寻常;区内“三无”大厦林立,控疫环境亦非一般公共屋邨或私人屋苑可比,当局封区检测有其合理性,以检测结果阳性比率“不够高”,质疑最初毋须下令封区,多少是事后孔明。

这次封区检测阳性比率为0.17%,较特定群组或社区检测中心免费强检的0.01%为高,惟亦有意见认为,封区检测阳性比率,比市民到社区检测中心自费检测(0.15%)高不了多少,若与私家医生发出强检指示所得出的阳性比率(0.43%)相比,更是低出一截,认为这反映封区强检“效用不高”。平情而论,每种检测安排和操作均有其独特性,苹果与橙无法直接比较,单看检测阳性比率,抹去这些差异,并不恰当。

私家医生指示强检阳性比例特别高,原因是病人已有症状,医生凭其专业知识指示强检,已经先作筛选,这跟封区强检无症状感染者,是很不同的概念;不少市民愿意自费社区检测,原因之一是他们自觉感染风险较高,这个检测群组阳性比率偏高,亦属自然。当局今次封区强检之前,区内很多居民其实已接受了检测,已知确诊者过百,封区强检某程度是第二重执漏,仍然得出0.17%这个阳性比率,正正说明了病毒传播风险。受限区域以基层居民为主,根据各地经验,部分基层人士担心“手停口停”,就算有病征也会照上班,甚至有逃避检测倾向,这次封区强检所发现的,正是一批平时不会去检测的隐形病人,从这个角度看,不能说这次封区强检无作用。

过去一年,政府控疫工作甩漏多多,执行混乱屡见不鲜。封区强检下,居民生活和商户生意均受影响,有怨言有不满可以理解;政府在具体执行和支援居民方面,仍有这些那些的小状况,当局应检讨不足,同时看看可以怎样给受影响人士提供更多支援,不过总体而言,这次封区操作仍算合格,类似早前沙田明恩楼强检执法的混乱情况,未有再度发生,行动两天内完成,居民和商户所受的影响和损失,某程度跟打风停顿两天相若。有居民担心封区强检有污名化效果,然而若任由疫情阴霾不散,污名化问题可能更严重。

封区强检不应政治化

订决策原则因事制宜

抗疫求实际,不囿一格,政治挂帅、意识形态先行,对抗疫有害无利。封区强检作为一项控疫手段,并非万能,更非万恶,一切视乎疫情发展和控疫需要,应做便做,毋须拘泥于是否“内地模式”,更没必要作太多政治联想,急急将之扯上“政治任务”、铺路全民强检等,然后不问情由反对到底。对于一些连住客名单也搞不清的旧区,封区强检有实际作用;当然,政府亦要想清楚,在突击围封取得最大效果,与提前放风让市民有时间准备之间,如何求取平衡。首度封区强检不能太突然,事先张扬可以理解,如果再有下次,政府应考虑如何减少居民“夤夜出逃”。另外,这次封区行动是否来得太迟,亦值得深入检视。说到底,确诊病例数字及污水检测结果均属“滞后数据”,政府等齐数据才行动,可能已错过最佳时机。当局应订下一些原则,尽早掌握征兆,以更前瞻方法,判断什么情况下要封区强检,什么情况下只需强检个别大厦。

赞一下
(4)
80%
赞一下
(1)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