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清,孙莉:中学华文新教材催生教学新方向

时间:2021-01-21 07: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教育课题

2021年新学期已拉开帷幕,中学华文新课本《华文伴我行》已伴着中一新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新课本亮点纷呈,但笔者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两处:一是课程编写采用一体化设计;二是将非连续性文本设为独立板块。

这两大新亮点将催生华文教学新方向,为我国华教界带来一番新气象。

课程编写采用一体化设计

2021中学华文新教材改变了原有的编写模式,采用课程一体化设计,将现行的五个不同的课程“打通”,实现更大弹性进行教与学。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学教育肩负起新使命,华文新教材能够求变创新,整体规划设计华文课程,并根据不同课程学生的需要,设计和调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此举意义深远。

2024年我国全面推行科目编班,逐步落实“统一的中学教育,多元的科目编班”目标,让学生根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现行的中学华文课程提供了华文(基础)、华文(B)、华文(普通学术)、华文(快捷)与华文(高级)五个不同的课程,为了应对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华文教材的编写必须顺势而为调整课程,以助力学生向上流动。

新教材采用课程一体化设计的全新做法,创造了不同课程之间的共性,使之既有分化又有通融,不仅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选修符合自身条件的课程,也有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挑战自我,努力向上发展,尝试更深一些的课程。

新教材在课程一体化设计的理念下,以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为依据,重视不同课程的差异性,调整各课程的板块与体例。五个课程的生活素材和选文内容相同,学习板块与体例编排也一样,但高级、快捷和普通学术华文课程按照“阅读-听说-写作”的板块顺序进行滚动、复现;基础华文和华文B则按“听说-阅读-写作”的板块顺序编写。

各个课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仅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也照顾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同时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共同的华文学习记忆,共同发展应用华文的各项能力。

另外,课程一体化设计也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备课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期许的提高,教师的工作量持续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第一语言是英文的校园学习环境中,华文教师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是巨大的。

胡林生1月9日在《联合早报·言论》发表的《贯彻多元文化和双语政策困境》一文中提到:“中小学有不同华文课程,由于教学节数少,老师须教导很多班级,教学负荷相当吃重。”因此,课程一体化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减负,教师在教导同一年级学生时,不必花双倍、多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不同课程找不同参考资料,完全可以利用共同的教学资源备课,有效提高备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近些年来,课程整合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必然选择。我国已开始推行科目编班制,新形势下多种华文课程的整合诉求日趋明显,日益多元的华文课程局面亟待改变,因而新教材课程一体化设计可谓恰逢其时,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也是新加坡教材编写史上的创新之举。

至于课程一体化设计对促进华文教与学的助力究竟有多大,还有待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予以反馈。编者也须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课程,使各个课程各方面的衔接更全面,解决我国华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症结,使我国的华文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非连续性文本成为独立板块

本世纪初,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阅读素养测试中,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其高度生活化的特点凸显出多重阅读价值,因而快速进入各国的阅读教学领域并日益受到重视。现在学界普遍认为,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由图画、符号、文字等组成的信息明确且图例简单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清单、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图文漫画、广告、传单、凭证单、说明书、指示牌、地图、时刻表、目录、视频、手账等都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具体运用。

2021年新教材特设独立板块“生活空间”,引进非连续性的真实语料,正式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纳入课程体系,是我国华文教材编写中的拓荒之举。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与生活、与实践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与真实世界相关的经验;相对于单纯的连续性文本,学生更能结合已有认知经验,调动多种思维方式来吸收直观性、概括性、形象性的信息,从而综合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高级华文和快捷华文的第一单元“生活空间”——《我的新同学》,由图文并茂的四个同学的名片组成,文字部分是图片人物的说明,通过图文对照和彩色标记的重点信息,学生更容易掌握描述人物的特点。

显而易见,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大大丰富了阅读的文本形式,还可以与连续性文本互补,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全面彰显华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以往的华文课本中也不乏非连续性文本,如目录、单元说明、插图、注释、技能学堂以及用来补充教学的各种图表等等,都是非连续性语料。在华文会考的各源流试卷中,也出现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如论坛、博客、广告、传单、包含图片的新闻报道等。但是,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尚未真正融入华文教学体系,教师尚未树立相应的教学意识,所以缺少对学生必要的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和试题类型讲解。

新教材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独立板块出现在每个单元开篇,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华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意识地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意义重大。这一做法从根本上承认非连续性文本存在于华文学科的范畴之中,也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非连续性文本正式成为课本的一部分,反映了华文课程改革倡导的“乐学善用”理念,注重华文实用功能的导向更清晰。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大都来自生活,形式灵活多样,不少文本本身就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中。例如,普通学术华文的“生活空间”有一张迎新活动时间表,中一新生很有可能接触类似文本。

这张时间表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一定的信息量,需要学生进行有层次的细致阅读,掌握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在迎新会时,在什么时间去什么地点参加什么活动的问题。借助这样的图表进行阅读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合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帮助他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获取知识及运用华文的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独立板块引入教材,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应用能力,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育即生活,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形态的非连续性语料,买奶茶要看点单目录,戴口罩要看说明书,去新地方要用地图导航,打开报纸、网页、面簿、微博等的资讯都是图文、图形、图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不仅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更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

然而,课本编入的文本形态是有限的,课本只能起指引作用,更需要教师从生活中寻找更多新鲜的素材,帮助学生将真实的生活拉到学习中,打开华文与生活链接的窗口,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更为清楚地感受到生活跳动的脉搏,在自我实践和验证中真切地体会到华文的实用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进入了我国华文教学的视野。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实用学习语料,其高度指向学生的实际应用而绝非单纯的文本解读,因而这类文本的教学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课堂不是灌输的场所而是在模拟和演练如何生活,帮助学生掌握具备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如何有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并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如何全面测评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迁移运用能力,也许还没有太多的现成思路可循,唯一能做的是需要教师集思广益,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有意义的华文教学创新之路。

作者是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理事长和秘书长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