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时加班的畸形企业文化

时间:2021-01-12 07: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陈鸿斌

中国快速崛起的电商巨头拼多多一名年轻员工的猝死,尤其是该公司在对此事的回应中表现出的冷漠,在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

一个23岁的鲜活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导致每天在透支体力的大量中国企业员工,对加班文化的积怨如火山般爆发,因为这远非拼多多一家企业存在的特例,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常态。

在事件发酵近一天后,拼多多首次对外发表声明,对该事件做了以下陈述:张*霏,女,1998年生,2019年7月入职拼多多。北京时间12月29日凌晨1时30分,在与同事一起走路回家的路上突然捂腹,晕厥倒地。同事立即呼叫120送往乌鲁木齐本地医院,经近六个小时急救依然无效,不幸离世。其间公司同事一直陪伴家属,遵父母意愿,张*霏于1月3日火化,公司也不对外发布公告。

就在该名员工猝然离世后的两个美股交易日中,拼多多股价分别上涨15.57%和7.77%,市值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并一度超越美团,成为腾讯和阿里之后市值第三大互联网公司。创始人黄峥的身家飙升至586亿美元(约合777亿新元),超越马云、马化腾,成为继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富豪。

如此不可思议的涨势,当然不会使拼多多公司产生任何“危机感”,而作出上述冷漠的说明,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情况在中国具有广泛代表性,许多企业对其长期持续的加班文化丝毫不加掩饰,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在不久前,中国两名企业大老还不约而同地发表了“996言论”,也曾引发广泛关注。

马云在2019年4月就曾如此振振有词地表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请问,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怎么能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刘强东则说,不加班干活的人就不配当他的兄弟:“京东永远不会强制员工995或者996,但是每一个京东人都必须具备拼搏精神!”

被视为标杆的这两位企业家尚且是如此的认知,其他企业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不难发现,超时加班工作俨然已成为一种畸形的企业文化;而这些企业老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必然导致员工猝死案接二连三地发生。

如此超时加班是严重违法的。按照996工作制,一周就要工作72个小时,按每年299个工作日计算(以国定假日员工可以休息为前提),每月工作时长达299小时,况且拼多多公司还是每两周才休息一天。

按照中国《劳动法》第四章第36条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第41条又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须要延长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这样算下来,员工每月工作时间最多不得超过212个小时。299小时和212小时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由于那些大老理直气壮的发言,这一明显违法的法律问题似乎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自然引发了热烈讨论。

假借奋斗之名

中国社会之所以强烈关注此事,就在于这一畸形加班文化的生存土壤是极为肥沃的。逐梦当然要拼搏,成功也必须奋斗,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可以被忽视甚至受侵害。让劳动者超时工作、透支健康,是完全违法的,是对奋斗精神的背离。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让追梦人健康地奔跑,让企业发展更有温度,这才是奋斗的真实内涵。

舆论对这一事件的强烈关注,恰恰反映出公众的“切肤之痛”。多少畸形的加班文化假借奋斗之名而变得名正言顺,这不仅是对奋斗本意的曲解,更是对员工合法权益的公然侵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以健康为代价的超时加班,不仅不能带来任何幸福感,更背离了奋斗精神的内核。

奋斗者的幸福感,不仅来自事业上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来自精神上的充实、家庭中的温情,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身心的健康。当企业拿着加班时长的标尺去衡量员工之际,切不可忘了劳动法的标尺底线。

企业侵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只有呵护员工、为员工创造轻松且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企业,才更有未来。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亿万劳动者的奋斗,所以必须严格规范劳动保障,不可让奋斗者伤了身、寒了心,健康才是奋斗者的最美姿态。

什么是奋斗?是遭遇逆境勇于奋起,是面对不平敢于斗争,是坚守初心永不放弃。奋斗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人也许有不同的标准,但绝不是“拿命换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能只靠增加工作时间而不讲效率。年轻人要奋斗,但不能总是透支体力。

企业更应明白,成功不能只靠拼体力,这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通行做法,但早在19世纪80年代通过芝加哥工人的罢工,确立了八小时工作制以后就被逐渐扬弃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如今已是21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上述企业却还要开历史倒车,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持续发展?除了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外,企业的发展没有其他途径。

确实,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能不讲究方式方法,也要有轻重缓急之分,也要劳逸结合。奋斗者不是工具,不是机器人,不可能24小时连轴转,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实惠与肯定。

加班是一种选择,但不是工作的必要,企业更不能为了绩效和利润,为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对这一切就漠然视之,甚至明里暗里鼓励“加班文化”。这样的企业也许能够风光一时,但绝对无法行稳致远,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中国的企业加班文化拥有肥沃的土壤,只要不铲除这一土壤,类似员工猝死事件就会屡禁不绝。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事件所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打铁趁热,下大力气彻底铲除这一“带血”的土壤。

作者是中国上海退休学者

中国社会之所以强烈关注此事,就在于这一畸形加班文化的生存土壤是极为肥沃的。逐梦当然要拼搏,成功也必须奋斗,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可以被忽视甚至受侵害。让劳动者超时工作、透支健康,是完全违法的,是对奋斗精神的背离。

赞一下
(45)
93.8%
赞一下
(3)
6.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