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美国国会山冲突的香港启示

时间:2021-01-09 12:5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1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持械闯入国会大楼,试图阻止国会议员认证特朗普败选结果,并与警方发生冲突,造成四人死亡。副总统彭斯表示,这是“黑暗的一天”;候任总统拜登更是宣称美国民主遭到“前所未有的侵犯”。选举被认为是一种“民主”的决策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出于对选举结果不满而引发的暴力冲突,更何况是在美国这个作为“民主标杆”的国家?而与美国奉行同一套新自由主义宗旨的香港,又亟需从美国困境中读懂什么?

1月6日在国会大厦上演的冲突场面,难免使港人回忆起2019年7月1日反修例示威者占领立法会时的情景。有分析认为,两地占领者的身份、政治诉求、针对对象等有所分别,例如国会山占领者作为现任总统特朗普的拥躉,不能全然视为在野力量;但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是以非法的占领形式试图干预合法的民主程序,也同样以发洩的方式表达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两场占领行动究竟有多大可比性,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答案恐怕言人人殊;然而,“比较”从来不止于寻求“相同”或“分别”,而是如何帮助我们反思自己。

失落的偶像 投射底层积怨

国会山冲突可以视作特朗普民粹主义路线的高潮:秩序混乱、缺乏组织,主要凭特朗普的群众动员实现的一次群众运动——然而,特朗普本人却对这批他召集起来的民众缺乏约束力。

这种动员力度是如何实现的?有表层的政治撕裂,也有底层的结构矛盾。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构性缺陷,放任自由市场与资本不受限制的流动造成了资本主义逐利本质被放大到极致,形成了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以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以及阶级固化等社会问题,亦因此酝酿了底层的种种怨气。

而四年前横空出世的特朗普,立即因其从竞选时期就被塑造出的能够发出底层声音的形象,而倍获底层人民拥戴。其敌我分明的民粹主义政治路线亦被视作打破既有秩序的济世良方——尽管特朗普大胆的政策在其任期内常常遭到来自共和党内部的阻力,但他对底层民众的煽动力却与日俱增。

结构缺陷积压民怨 不改革就会再爆发

由此不难想见,民粹主义横行,究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结构性缺陷积压的社会不公与社会问题长期无能解决,使底层民众因看不到其它出路,而选择以“破坏民主”——一种彻底打破既有秩序的方式表现出来。

无论是美国还是香港,都不幸地需要透过“占领运动”看到社会积累的矛盾与怨气,并进行结构性改革以解决社会问题。骚乱固然可以平息,但如果没有彻底的社会改革就只能是等待炸弹的下一次爆发。已经是时候审视“行之有效的资本主义”究竟是否仍然“行之有效”,还值不值得香港继续抱残守缺下去。

赞一下
(40)
90.9%
赞一下
(4)
9.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