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英欧贸易协定:谁的胜赢?谁的痛苦?

时间:2021-01-05 07:3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2021年来临之前,也是英国脱欧过渡期快要撞线的敏感关口,一份超过2000页的《欧英自由贸易协定》艰难落地。这份堪称历史性的贸易协定,既代表英国在脱欧长路上跑到了终点,也避免了因为“硬脱欧”而可能给英国和欧盟产生的两面伤害,同时令此前英欧之间围绕脱欧谈判而闹得有些尴尬的关系得到了修复和矫正。

大凡谈判,参与者都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为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吵得面红耳赤甚至不可开交,即便是任何一个看上去强大得无与伦比的国家,也会在得失权衡上锱铢必较,与对方博弈过程中更会极尽洞窥、周旋以及用心推敲之能事。

别的不说,自2020年3月英欧启动未来关系谈判以来,双方认可的“最后期限”一拖再拖地改了三次,期间英国不断地向欧盟发出最后通牒,并以硬脱欧进行威逼,欧盟则不失时机抛出应对英国硬脱欧的后备方案。不过,最终谁都没有选择从谈判席上掉头走人,“加时赛”轮番上演的背后其实比拼的不只是恒心与耐力,还有心智与谋略。

从谈判的位势优劣看,英国是一门心思地奔着脱欧目标而去,在国内除了投入少许精力,应付一下主张亲欧的工党反对声音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外在杂音的干扰,因此更容易形成举国一致的谈判合力;欧盟则不同,除了还留存着一丝挽留英国的侥幸外,内部的27个成员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各自的诉求且不论,客观上还有利益的纠葛和龃龉。对此欧盟不得不在迥然各异的利益表达间寻求平衡点,但实际过程中往往是照顾了东家却可能得罪西家。

英国谈判表现可圈可点

英国正是看准了这种并不平衡的对弈地位,动不动便以强势姿态示人;欧盟的态度则委婉很多。

当然,英国也不是蒙眼狂奔或者漫天要价。对于具体谈判策略的运筹帷幄,英国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英国非常清楚脱欧之后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对内的自主权与对外的欧盟大市场一个都不可舍,为此,英国也愿意作出妥协与付出必要代价。

就拿欧盟渔船在英国水域捕捞的未来过渡期这一谈判焦点而论,其实渔业在英国经济中的占比只有区区的0.1%,欧盟同样认为“捕鱼权”是双方最容易搞定的问题,结果却恰恰相反。英国硬是将渔业内容的谈判推到了最后,给对手制造出最难啃的硬骨头印象;而且在谈判过程中,英国反复与欧盟磨嘴皮和打太极,最终不仅将欧盟所提出的14年过渡期主张压缩到五年半,还从欧盟那里获得继续开放自由商品贸易市场的承诺。

相较英国,欧盟手中的筹码固然不少,但其实一个都没有直接掌控在自己手中,真正用起来不是左右掣肘,就是畏手畏脚,最终也方便了英国能像在渔业谈判问题上那样施展“以小博大”之术。

因此,照协议的字面内容看,英国的确是赢多失少。按照英国政治网站Guido Fawkes所发表的一份政府内部对英欧贸易协议的分析报告,英国在43%的问题上赢得了谈判,而欧盟在17%的问题上赢得了谈判,在“相互妥协”中达成了40%。虽然“双方妥协”成分中彼此究竟让步多少,很难精确区隔,但至少可以肯定英国在两个关键问题上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内容。

一方面,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商品贸易可以继续无门槛限制的便利来往,也就是双方既不互征关税,也没有配额数量;而英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占本国全部出口的43%,另外还有52%的商品要从欧盟进口,英国由此享受到的自由贸易红利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英国离开欧盟后,法律终审权再也不属于欧洲法庭,而是由自己独立行使。按照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话说,就是“我们将成为一个新的真正独立的国家”。

但是,全面地看,英国也只是赢了当下,却没有得胜于长远;欧盟虽然暂时处于下风,但却没有失去未来操控权。英国离开了,欧盟一切照旧,既没有任何制度切换的成本,也没有环境更新的担忧;英国则不同,很多的事情须另起炉灶,所面对的制度再造与转换成本定然不小。既如此,英国在脱欧后的转体与变轨过程中,不得不承受更大的痛苦。

不错,英国取得了零关税、无配额进入欧盟市场的自由,但这样的自由也仅限于产品本身,并不意味着英国还能像先前那样,在贸易渠道中毫无障碍地来回穿行;脱欧之后必然处于欧盟之外的另一个物理空间,产品进入欧盟须经过海关申报、检查等繁琐程序,清关过程中英国的货物在关外等上半天乃至数日,也许就是常事。

另外,英国与欧盟进行的自由贸易仅框定在货物产品范围内,并不包括金融以及其他服务业。这意味着作为欧洲最大金融中心的伦敦金融城,不能再在欧盟成员国销售金融产品,即便是获得欧盟的许可,但市场的准入一定会有门槛,由此可能显著削弱英国的金融收入进账。同时出于成本考虑,不排除多达72家的国际金融服务企业中,会有部分将办公地点从伦敦迁移到巴黎、都柏林、法兰克福等地。

实际上,欧盟依旧对英国货物产品贸易开绿灯,并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对于脱单后的英国,欧盟已更加强化制度上的戒备,那就是明确要求英国遵循“公平竞争”规则,包括未来在与欧盟发生经贸关系时,必须在劳工条例、环保、国家对企业补贴和财政支持等方面,恪守欧盟的“共同标准”。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欧盟不希望英国的企业在脱欧后,凭借本国更为宽松的监管以及过多的国家补贴,获取额外的竞争优势。

对此,英国虽然表面上点头称是,但真正执行起来一定非常苦涩,毕竟欧盟掌握着“共同标准”的话语权,随时可以升级“标准”,对英国的出口产品形成新的门槛。对此,即便英国愿意及时跟进遵从,但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变动成本。

当然,一旦产品贸易标准发生脱轨离靶,按照协定可交由双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第三方仲裁机构来协调和处理,但其实不难想象,处于被告地位的总是英国企业,在完全操控“共同标准”裁判权的欧盟面前,英国更多地是服从而很少可以推倒重来。

英国须重构贸易协定

作为欧盟的成员国,英国不仅充分享受区内自由贸易的红利,而且背靠欧盟这个大集体,捞到不少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的好处;现在不同了,单飞后的英国必须面临全新贸易协定的重构。

一方面,欧盟与其他经济体达成并生效的自贸协定,英国作为曾经的欧盟成员,须和对方确认该协定是否继续适用于两国之间。另一方面,英国脱欧前欧盟正在谈判的贸易协定,英国同样须和对方商定是否须重新谈判。无论哪一个方面,英国都避免不了客观的重置成本。

对于第一种情况,与欧盟签署自贸协定的成员国,很难接受英国继续在两国间沿用原协定,因为为取得欧盟这样一个大市场,相关贸易国在与欧盟谈判时作出了一些特殊的承诺与要约,而英国的市场远远不能与欧盟相提并论,自然就不能像欧盟那样继续享有同等权利,除非英国愿意向贸易国提供更优惠的便利。同样的逻辑也适用第二种情况,对于那些正在与欧盟展开自贸协定谈判的国家,英国除了从头再来和另起炉灶外,似乎别无选择。

其实,在国家贸易因为脱单而不得不承受诸多变数的同时,也许真正感到不方便的还是老百姓。

原来英国人可以自由地在欧盟其他国家找工作甚至立足安家,每年还有数百万英国人到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南部国家的海滨度假。但从2021年1月1日起,在欧盟停留超过90天的英国公民须申请签证。原来英国人开车经过英吉利海底隧道前往法国不需要国际驾照,但今后英国人必须带着国际驾照才能通行。原来英国人持有的本国医疗保险卡在欧盟通用无阻,但今后进入欧盟,英国人必须重新购买欧盟的医疗保险,即便是宠物随主人踏进欧盟也须有当地兽医的证明。

作者是中国市场学会理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英国离开了,欧盟一切照旧,既没有任何制度切换的成本,也没有环境更新的担忧;英国则不同,很多的事情须另起炉灶,所面对的制度再造与转换成本定然不小。既如此,英国在脱欧后的转体与变轨过程中,不得不承受更大的痛苦。

赞一下
(6)
66.7%
赞一下
(3)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