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海南能成为文化新高地吗?

时间:2021-01-02 07:3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说起海南,给人的固有印象就是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至于文化层面,也许人们能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只有流放海南岛的北宋文学家苏轼,以及“天涯海角”的美丽传说吧。海南离文化高地当然还有不少距离,但事情已经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笔者近日赴海南参加学术研讨会,在此期间意外地发现有多位曾在北京和其他一二线城市大学任教的大牌教授,已经被延揽至海南多所高校任教了。以海南大学为例,海大法学院聘请了多位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声望的教授,从而使得法学院的总体教学水平和学术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看似很难扭转的海南文化欠发达的旧格局,竟悄然地发生了转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由于在冬季海南仍能保持温暖舒适的温度,中国各省份的老年人,尤其是东北以及北方省份的老年人,如候鸟一般竞相来到海南过冬。

这股风气也逐渐传递到了文化界。一些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的教授和学者们,得以发挥余热,再次被聘请到海南。为北方的严寒和空气污染所困的教授学者们,对海南岛的生活环境自然是很满意,而与此同时,海南省也就顺其自然地完成了一个“引智”的过程。

这些候鸟型的教授和学者们来到海南,凭借多年积累的学术经验和人脉,一方面可以以老带新,培育出新一代海南本土学术文化人才;另一方面不断地把北京或其他文化高地城市的教授学者请来海南授课或开讲座,使得海南本土的文化整体水准不断被推高。

文化高地从文化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事例,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抗日战争时期,北京的多所大学转移到云南昆明办学,造就了到今天仍享有盛誉的西南联大。

而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人为避战祸向广西桂林的转移,也使得桂林在当时成为国内闻名的“抗战文化城”。建国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安徽合肥安家落户,至今也被传为佳话,俨然成为名牌大学与地方联姻共赢的典范。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迁移大学已不可行。很多还在事业上升期,拖家带口的学者们自然不会轻易挪窝。但很多已经奋斗了大半辈子,已然功成名就的教授学者对生活已有了新的理解。名利对这些教授学者来说已不是唯一的选择项,能生活得舒适舒心对他们来说,也许更有意义。

这或许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人们意识不自觉的一个转变。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为了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不断奋斗奔波。而当事业有成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所提高,而不只是关注在物质生活上。这些教授学者来到海南任教,从而实现了文化先进带动文化后进。

经贸的发展和文化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海南除了要定位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港,还应定位为国际文化艺术岛,才能更好地满足进入新时代后中国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曾经,中国地方政府的做法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但在今天,文化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服务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对文化艺术的认同和追求已经蔚为风潮,这也成为海南把自己定位为国际文化艺术岛的坚实基础。

海南可以划出特定区域,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文化艺术家把海南岛作为创作基地,日益红火的文化艺术活动也一定会给海南国际旅游岛增加新的魅力和看点。另外海南还有一个优势是与东南亚地区的紧密联系,各国学者、文化艺术家的密切交往,也可以增进区域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情感交融,为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增添动力。在正确的政策定位、鼓励和指引下,假以时日,海南成为文化新高地并非遥不可及。

为了吸引人才,海南省政府已出台了不少灵活的措施,如候鸟计划,这对其他省份如广西、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也有重要启示。在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物质待遇固然重要,但并不一定是人才的唯一考虑因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可以成为吸引人才加盟的加分项。

中国西部省份在与经济发达大省如江浙粤的“引才大战”中,光靠比拼待遇是拼不过发达省份的。西部省份在吸引人才过程中,应该采用错位竞争。如何突出自己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可能是这些省份未来在引才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作者是中国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赞一下
(1)
14.3%
赞一下
(6)
85.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