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豪:正视中国 金融隐患

时间:2020-12-29 07:4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财经透视

中国政府全面整顿互联网金融乃至垄断性国企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今年冠病疫情暴发之后,尤其影响到各种民众生计的服务,整顿形势将会更加明显,已经进入经济大改革的车道;其影响所及,可能超乎一般范围,值得境外投资者特别关注和警惕。

根据惠誉国际评级机构资料,今年1月至10月期间,中国国有企业债券违约金额达到创纪录的近400亿元人民币(81亿新元),大约是过去两年的总和。估计到12月完结,中国大陆市场的债券违约金额约,或将到达1700亿元人民币,且其中有近45%来自国企,这比最近几年的年平均水平提高近25%。相信未来几年,大家会在市场上看到更多此类的违约,而且这些颇具规模国企的违约将是无法避免的。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当局一直在以数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来支撑众多国有企业,但这些投资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

实际上,国企对大陆GDP的贡献不足三分之一,但却占了银行提供给企业贷款的一半以上,尤其是今年因行业及大环境的影响,已有许多国企加入了长期以来,以国企身份享受特优惠利率,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后再转贷于民企吃差额的行列,不事生产。

长期以来,因为中国当局的背书,中国证券市场一直对国企融资发债大开绿灯,对于这种“刚兑”债(债务到期准时连本带利的给予兑现),市场的信任现在已开始动摇。

尽管中国当局希望对风险较高的国企采取防范,但他们不知道实际上有多少信用风险的存在,会造成更大范围的传导——鉴于中国金融体系中目前尚无先例,因此市场上目前也尚无人能清楚地知道这底线的正确数据。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如果中国的审批核准监管,对于各家企业发债的前期风险审核,无法与时共进地提升至更高水平,再加上后续举债企业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意识薄弱,一旦出现问题,其连锁反应将极易传导至市场,后果将可能给中国的金融资金流动市场,带来很多的质疑压力,未来监管也必相应地大幅减少以举债融资方式,来补充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从10月份以来,华晨汽车集团、清华紫光集团和永成煤电在内的几家大型国企,宣布违约甚至后续再破产,这对证券市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些很多都是被评为AAA级的企业,而且有的企业在违约之前均进行了财务转移,令市场认为这些企业在逃废债。影响所及,大量债券发行叫停,中国央行12月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债券融资急剧下降。同时,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而债券市场的动荡甚至将蔓延至股票市场,必影响到许多国企的上市股价不间断地跌跌不休,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各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

中国国企如连锁反应般地违约,最终必拖累经济。中国当局控制风险借贷的方式越加谨慎,也将拖累非银行信贷的步伐。目前市场因为疫情的关系,已经出现转不动的情况(Can’t roll no-more)。因缺乏供需环境的因素,央行即便救得了也不会去救。挽救一些效率低下国有企业的破产,绝对是一条死路,因为这会给市场错觉,误导整个市场的投资方向,以为只要是具规模的央企囯企,在监管核准的发债融资上,对投资者是绝对有保障的,到期后连本带利回收绝对没有问题。

综上所述,政府担保的信誉一直是抵御金融危机的最重要堡垒,但现在,市场已经看到这种信誉正在削弱的迹象;而中国当局现在似乎愿意让一些国企破产。但这样做的结果,巨额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行为,将使中国金融体系变得极度脆弱,使中短期内的投资充满风险,投资者必须更加谨慎。

作者是西亚萨拉森贸易(北京)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

赞一下
(21)
77.8%
赞一下
(6)
22.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