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嫦娥探月成功 中国举国体制有创新

时间:2020-12-20 08:3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明报社评

“嫦娥五号”探月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球土壤样本成功着陆内蒙,任务圆满完成。这是中国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的最后一步,标志着中国太空科技取得重大成就,成为继美苏两国之后,全球第三个具备从月球取回土壤能力的国家,也为后续载人登月奠定了基础。近期中国载人深海探测器、超高音速飞机引擎、量子计算机以及“人造太阳”装置核聚变放电等多项创科,相继取得突破,印证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效能。惟在科技创新方面,并无捷径可走,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同时,也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必须坚持开放,不放弃国际合作,才是事半功倍之正途。

一克月壤激发雄心

更多探索陆续展开

自从1969年7月阿波罗登月之旅后,美国在3年间成功完成了6次载人登月任务,12名太空人登月,共取回约381公斤月壤。同时期苏联亦用3个无人探测器,共取回330克月壤。直到1978年中美建交前夕,时任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向中方赠送了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1克月壤,才激起中国科技界探月的兴趣。这1克月壤,一半收藏在北京天文馆,一半用来研究。就用这0.5克月壤,中国学者发表了14篇论文。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命名为“嫦娥工程”,分“无人探月”、“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3阶段。“嫦娥五号”探测器主要目标是对月球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将月球土壤带返地球。经过23天的月球采样之旅,返回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

中国的月球探测虽然较美苏两国迟了40多年,但嫦娥五号的诸多技术突破,对中国发展太空科技,仍具历史意义。而从月壤取样角度看,由于与以前美苏取样的区域的不同,取样点物质成分、地层结构亦有不同,况且这是人类44年后首度获得的月壤样本,透过研究,可以反推该区域的形成过程,进而更新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程的科学认知。

据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称,中国后续还有更多的太空计划,目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正在奔火的途中;嫦娥六号、七号、八号探测,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亦将陆续上马。

近月来,中国创新科技佳音频传,先是国产载人深海潜水器“奋斗者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槽连续多次坐底万米深海,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纪录;然后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团队,研发出可达音速16倍的超高音速冲压引擎,可令飞行器两小时内抵达全球任何角落;在安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的量子计算机原型“九章”,测试理论速度较目前最快的超级电脑快100万亿倍,继Google之后,第二个实现了“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 );在四川成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实现首次放电,为建造核聚变反应堆打下基础。

创科领域佳音频传

开放协力优势仍在

连串创科成就集中报喜并非巧合,而是“十三五规划”临近尾声,经过5年重本人力物力投入后内地科技界交出的成绩单。正如习近平给嫦娥五号工程的贺电所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大成就。

所谓举国体制,是指中国在1960年代克服外界封锁和经济困境,倾举国之力,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两弹一星”的科研体制,即邓小平总结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则是在市场化环境下,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实现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在对外开放环境下,整合国内外资源,完成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

因此,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既有传统的领导小组运作模式,亦有“揭榜挂帅”的激励机制,更注重首席科学家的统领作用。以探月工程为例,2004年批准立项后,全程汇聚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数千家机构、数万名科技人员,成功是协力合作的结果。

新型举国体制是否成功,要由市场决定。科技成果不是用来“献礼”交数的,而是要经得起国际先进水平的考验。必须看到,中国的科技水准,距离世界的顶尖水平尚有差距。以航天领域为例,登月取壤,美苏在50年前就已做到;日本的“隼鸟2号”是全球首个在小行星登陆的探测器,并将在年底返回,亦是世界领先;就连一向被内地网民看不起的印度,火星探测也抢在中国前面。这说明当中国在奔跑时,别国也没有躺下睡觉。

因此,自主创新不能关起门来搞科研,仍需对外开放合作。在嫦娥五号任务中,中国就与欧洲太空总署(ESA)、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和国际组织有测控合作,国家航天局长、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张克俭表示,下一步将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一道,共同深入研究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这一表态,充分展现了对国际合作的开放与诚意。


?

赞一下
(50)
86.2%
赞一下
(8)
13.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