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就做战狼,有妨

时间:2020-12-11 07:3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北看记  韩咏红

继涉澳大利亚的漫画之后,中外官员与政客又爆发口水战,这回的焦点是“战狼外交”。

中国副外长乐玉成上周六在学术研讨会上阐述,中国现在必须下决心解决“挨骂”(失语)的问题。他并主动出击,指国际上议论的中国“战狼外交”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是一个话语陷阱,目的是要让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继续“失语”“挨骂”。

话刚落音,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天接着反问,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国际的公平与正义,“就做战狼又何妨?”同日,欧盟驻华大使郁白在另一场合针锋相对地呼吁美国与欧盟合力,“对欺凌和恐吓、强制性外交、战狼外交说‘不’”。

这一轮攻防下来,“战狼外交”这个自身没有学理价值,带有炒作成分的媒体用语。还真成了一回事。归纳中国的态度,是既不承认在采取“战狼外交”,但又傲气而不屈地表示,既然外人不讲理,中国做做‘战狼’又怎么了?

围绕“战狼外交”的争议,中国与其外部的质疑者,彼此都认为是对方在不讲理、在欺凌恐吓,中外隔阂与毫无理解,可见一斑。

但究竟什么是“战狼外交”,它是怎么来的?又为谁实现了什么意义?

众所周知,“战狼”是一部中国爱国主义商业电影的名字,在2015年和2017年先后推出了《战狼》和《战狼2》。《战狼2》故事说,痞子气十足的军人冷锋因犯错被永久开除了军籍,却卷入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并只身赴险救出同胞。该电影片尾出现了一本中国护照和一行字: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据说,许多中国观众看到这一幕时泪奔、鼓掌。这个艺术手法,将“战狼”概念拔高到中国国家形象的高度。然而,模糊艺术与现实的界限,是要付出代价的。

后遗症也很快显现。几个月后,2018年1月下旬,接连发生中国旅客因航班延误而滞留日本、伊朗机场的新闻,这些深信“身后有强大祖国”的旅客在机场高唱国歌、高喊“中国”,成为国际新闻。事后中国官媒疾呼:机场不需要“战狼”式爱国,还有评论指“战狼式”宣传导致一些国民产生了“巨婴式公民心态”。

2018年9月的所谓瑞典警察“辱华”纠纷,则进一步把中国外交官逼到前线。

大家还记得吗?中国游客家庭在瑞典因入住问题与酒店发生纠纷,中国网民群起“攻占”社交媒体宣泄不满,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直接介入,成为国际外交事件。这再次反映出,在“战狼式”氛围下,驻外机构不得不表现出对外强硬的“政治正确”,虽然事后有更多资料显示,涉事的中国旅客有占小便宜和“碰瓷”之嫌。

如此一来,《战狼》这个商业电影的主题,就一步一步搭上了中国外交。进入2019年,中国高层强调要“斗争”,再到今年冠病大流行导致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整体恶化,中国外交官试图就冠病起源等课题进行强硬回击,“战狼外交”这一词也越来越流行。

乐玉成说得没有错,“战狼外交”是话语陷阱,是批评者用起来很趁手的、打击中国的标签。仿佛谁只要抛出“战狼外交”的评语就占据了道德高地。反正它就能让人联想到中国咄咄逼人的态度,这个态度有没有复杂背景或原因?那成了不需要关心的次要问题。

让人不解的是,不同中国外交官对于“战狼外交”这个标签,也并非都明确地拒绝,甚至还将之合理化,称“因为世界有狼,所以有战狼”云云。须知,敢于斗争精神是有了,但如果达不到扩大支持者的目的,就谈不上“善于斗争”,甚至还可能吓跑支持者。

平心而论,针对复杂的香港、新疆问题,一味只指责中国很不公正,而就冠病责任的争议上,中国是受委屈的。中国有解决“挨骂”问题的必要,但不妨也用一些柔性手段,否则以强硬对强硬,是踩进别人设下的话语陷阱,除了鼓舞国内民族主义者的情绪外,还有什么好处?欧美国家也有其民族主义情绪,大家互相煽动只会加剧局面失控风向。

进入2021年,衷心希望讨论中国外交时,“战狼”这类标签越少越好,大家理性地就事实谈事实。应该说在严肃的场合里,简单指责他人“战狼外交”是不负责任的。同时期望中国在言语和行为上明确拒绝“战狼外交”,不要以屈辱作为武器,这与大国的实力和形象很有违和感。

做一做战狼,有妨。这个东方的文明古国,你真的希望你的国家形象,是构建在一部商业电影的概念上吗?

赞一下
(257)
40.7%
赞一下
(374)
59.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