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未见改革 经济结构亟待纠正

时间:2020-11-30 10:4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01

上周三(11月25日),特首林郑月娥终于在立法会宣读了港人引颈以待的《施政报告》。自去年开始,香港经历了严重动荡,这次是社会回复表面和平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不少人都期待林郑能“大彻大悟”推出改革蓝图,让香港避免另一次社会骚乱;再加上林郑表示为了结合内地的“十四五规划”,以及需要与中央政府、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各方协调,因而把原定于10月中发表的《施政报告》拖延至11月底才公布,不禁令人期盼它会为香港带来一番新气象。

很可惜,这份《施政报告》看似分量十足,却说不上是改革。形容它“分量十足”,是因为当中说了很多话、提到很多领域、列出很多议题—既有完善“一国两制”等政治愿景,也有如何应付后疫情时代的设想,亦提及了如何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林郑上周三见记者时声称,她“不是再找个委员会研究一、两年去拖延时间”,而是要当“一个要去行动的行政长官”。话说得很漂亮,可是,《施政报告》的内容却很难看到改革的主轴和魄力,更欠缺引领社会改革的整体蓝图。《施政报告》尝试解决不少问题,却不足以将它们说成是改革,不可能扭转香港根深柢固的深层次矛盾局面。我们看得出林郑很努力地希望打破困局,但只有努力而认识不足、欠缺方法、毫无魄力,又如何能完成任务?

林郑在上周三的记者会上什至当众豪言自己“看清楚”了深层次问题,展示出一副决心解决问题的姿态。然而,《施政报告》的内容无法证明这一点,或者为香港人解释“深层次”究竟是什么意思。单单知道“任重道远”并不足够,林郑在解释深层次问题时说出了五大点,但全都是政治问题,恐怕是受教于中央官员之后的结果。或许她并不了解中共认识问题有个规律,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问题必然源于生产关系。用香港人的语言来解释,就是经济民生不畅,政治稳定必会受到冲击。当她介绍完政治问题之后,提出“在社会经济层面,经济不够多元、市民不能分享经济成果、房屋问题未能解决、财富分配两极”,然而,《施政报告》对此却毫无着墨,更没有解释为什么香港会让这种问题长期存在,反而把大量篇幅放在应对政治问题之上,改善民生等则放到次要位置,而且欠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很好地证明了她根本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在结语中,她再强调要解决香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然而,在提到“严控疫情,重振经济,重整社会秩序,恢复香港的国际声誉和重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之外,依然没有提及要改善民生和改革政府施政。

仍未懂深层次矛盾施政无愿景欠力度

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其实并不难懂,简而言之,即是要解决香港的社会不公、改变在经济结构和民生分配过程欠缺公平正义的现象,包括过去数十年本地生产总值(GDP)一直有增长、楼价一直升,市民收入却停滞不前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地的政治动荡,绝大多数是源于人民把生活上的各种不满投射到政权之上,这些不满被不同的政治团体所利用或扭曲,最终演变成极端的政治主张和行为,包括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我们当然认同香港有一些重大政治问题急须处理,包括积极认识“一国两制”、扩大民主选举范围,但政治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如何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解决民生问题。林郑并非不知道香港的经济民生存在极大问题,但仍然将经济不够多元、房屋问题、收入不均与不公等重要问题放在旁枝末节,显然还未完全搞懂香港的深层次矛盾。

《施政报告》明显是要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但它不足以建构香港需要的改革蓝图,以应付当下危机。《施政报告》内容条目繁多,但很多是滥竽充数,即使点出问题,亦只是头痛医脚,抓不到核心。首先,作为香港民生经济最关键的住屋问题,其建议欠缺改革气魄,亦无法解决困境。房屋政策应打破置业迷思,以提供足够公营租住房屋取代鼓励市民置业的做法,将资金从楼市“砖头”中解放出来,进而刺激实体经济活力,这才是有愿景且适合香港现况的改革。在土地供应方面,《施政报告》缺乏实质建议,无法让人感觉得出林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遑论看到通过新界收地来解决土地供应的机遇。这再次反映香港官员根本不愿意触动既得利益结构,亦受多年来公务员因循风气所影响,死抱置业主导的想法,根本不知对准这两大病根下药的经济和民生意义。

即使撇下宏大的改革蓝图与愿景,《施政报告》承诺的房屋供应也太慢,难以满足基本需求。《施政报告》提出十年内提供30万个公营单位,但石篱、重建工厂大厦、新界北和小蚝湾等计划起码要到2025年后才陆续落成,当中重建工厂大厦更要花上十年以上,到2031年才提供3,000个单位,难以想像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即便是“最快”的过渡性房屋,竟然也需时三年才能提供15,000个单位,这种办事能力如何能解决问题?《施政报告》承认政府各部门“政策不协调、审批繁复冗长,直接拖慢『生地』变『熟地』和住宅落成速度”,还提到特首将“亲自督导”,然而,我们在《施政报告》中看到的时间表,却难以支撑这种承诺。内地的建屋速度远比香港优胜,就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建屋速度亦比今天高效得多,为什么来到今天,香港的官僚程序会成为房屋发展的阻碍?这就是典型的、连香港行政首长及一个拥有数十年公务员体系经验的官员都无法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除了房屋政策之外,《施政报告》另一大重点是为经济注入新动力。不过,有关章节虽然多,但大多是再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说明,都是旧瓶旧​​酒,流于泛泛之谈。最令人失望的是,当中最具体的竟然是资助本地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政府似乎还未弄懂香港在大湾区的角色,究竟是内地需要人才、要香港协助解决“人才荒”,还是香港缺乏高薪职位以致人才过盛、需要在内地寻找就业与发展机会?内地确实充满机遇,年轻人回内地发展确实是其中一个选项,但政府为什么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反思香港为什么会缺乏让年轻人发展的职位或产业?一旦这些人才在内地城市落地生根,香港会否沦落为大湾区的二等城市?不能误以为香港要融入大湾区发展,便等同鼓励年轻人到内地发展。香港自身的发展就是大湾区发展,如果香港找不到自己在大湾区的定位,以及大湾区融合发展对香港的好处,那香港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改善民生长治之始全面改革才能久安

这是林郑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其内容却再次证明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林郑及其政府决策者欠缺改革的认知与魄力。这或许不只是他们的问题,更可能是整个公务员体系和香港政治精英几十年所累积下来因循守旧的风气所致。香港需要的是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这不只包括为过去习非成是的政治问题拨乱反正,更要放下过往陈旧的思维框框,推出足以撼动既得利益结构、重新将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经济蓝图,才能化解社会怨气。

林郑在发表《施政报告》前曾访问内地,先是到北京与主管港澳事务的副总理韩正及各部委官员会面,后又南下与广东省及深圳市主事官员会面,似欲向内地“取经” ,甚至连《施政报告》的语气也学足中央。例如前言就套用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使用的“砥砺前行”。不过,林郑对中央的意思似懂非懂,《施政报告》仿效内地改革也只是徒具其形,不备其神。韩正会见林郑时,说要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强调要照顾香港的民生福祉,点出长治久安必须从民生做起;而要改善民生,则必须从全面改革做起。广东与深圳过去数十年的成功,正正是受惠于改革开放之功。已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对改革能否继续前进忧心忡忡,他在1992年南巡时就讲过“谁不改革,谁就下台”,这就是官员们要抱持的改革决心。无论是林郑还是问责团队,都应该牢记这句话,并以此为教诲,认真推动改革。

赞一下
(7)
70%
赞一下
(3)
3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