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看到香港问题表象 更要看到问题底因

时间:2020-11-27 09: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01观点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后的记者会上,自言已看清楚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宪制上抗拒“一国两制”和国家观念不强,现在是时候破解这些问题。虽然林郑也提及市民不能分享到经济的成果、房屋问题未能解决等,惟除了寥寥几句口号之外却未见实质政策改革,对深层次问题的认识明显侧重政治,轻视经济管理上的奋发有为才是巩固“一国两制”的关键。倘若政府不明白这一道理,那么即使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也只会白白流失,不单深层次问题难以克服,一些人口中的“青年问题”也无法解决。

香港年轻人抗拒内地,某程度上是政治事件所引发,特别是去年反修例运动令他们担心香港“大陆化”,失去原有特色,这种忧虑导致“一国两制”遇上前所未见的逆风。其实,事情本来并非如此,因为在反修例运动爆发前,愈来愈多港青习惯了在周末北上消费,投资前海亦成为潮流,反映昔日“区隔心态”正逐渐被打破,而抗拒内地亦非必然。

虽然政治和疫情令两地互动大幅收缩,但基于内地经济崛起产生强大牵引力,许多人已认清陆港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大湾区正是融合的主要载体。倘若香港懂得把握契机、主动参与大湾区建设,自可与内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过程中为苦无上流机会的年轻人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通过在经济上与内地一体均沾,让他们感受到“一国两制”与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政府主动筹谋大湾区发展

从今年《施政报告》多次提及大湾区可知,林郑盼望有所作为,值得一赞。可惜人们却很难从报告中看到核心及主轴——无论是主打港深合作的科技创新合作区,或是提议以公帑资助港青到大湾区发展,本质上只是零碎的行政措施,不算系统性的政策。

大湾区是一个人口多达7,000万的硕大的舞台,九个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港青若要在这个舞台上立足,单凭赤手空拳是不足够的,需要政府的积极规划。例如针对本地产业单一的弊端,政府应该尝试增强大湾区的协调,促进人员、货物、资金和信息流动,尤其是要借助深圳在创新科技、工业制造上的优势,推动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型。这除了可以协助港青在大湾区找到更多职业上的机遇,更重要是藉此强化陆港两地的交流,巩固“一国两制”之余,又能增强国家观念。

事在人为,林郑既然声称“喜欢年轻人”,那就应该肩负更大担子,主动为下一代的前途而拼搏。如果她死守旧有一套,妄图以零碎举措充撑场面,未免看轻了深层次问题的复杂性。

 
赞一下
(5)
31.3%
赞一下
(11)
68.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