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彬:RCEP与中美两国的“亚洲秩序”

时间:2020-11-20 07:3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时事透视

11月15日,历经八年谈判,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细安十国终于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RCEP横跨南北半球两大洲,覆盖全球30%的人口,近30%的GDP、规模可达26万亿美元,将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协议,是对逆全球化风潮兴起的一种否定信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日韩三国是亚洲第一、二、四大的经济体,这次协议的签署象征着三国在经济上的“结盟”。自2012年以来,中日韩三国曾就“三边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但进展甚微。如今三国从经济上正式“结盟”,可以说拉开了一个新亚洲时代的序幕。

对于此次RCEP的签署,中国的角色备受外界所关注。与特朗普主导下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未参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RCEP两大经济协议,中国在全球出现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极力促进多边主义经济圈的形成与扩大,显示出中国对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重视。

当然,在外界看来,RCEP也是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秩序的开始。此前,中国已经透过“一带一路”倡议,覆盖欧亚大陆的众多经济体;现在,又自北向南横跨两大洲、两半球构建全球自由贸易区,某种意义上显露出中国的地缘政治雄心。

这些经济圈的构建,实际上与中美两国关系紧密相关。

随着中美两国竞争的增强,中美两国实际上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周边区域形成了相互遏制的局面,而这种局面可能导致相互困境的出现。中国要避免以自己一国之力对抗美国的盟友体系,唯有通过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破解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围堵。

现在,大家所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美国民共两党对中国具有一致的遏制共识。这种共识自奥巴马政府时期便已开始,到特朗普时代越发明显。无论是美国在南中国海主张的航行自由,或是对台湾在政策与军事上的支持,亦或是从欧洲等其他地区撤出军事力量,却频繁派出更多军事战斗力量出现在东亚地区,都清晰地显露出美国的战略倾向。

更何况,虽然特朗普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一点,就是抛弃其传统盟友,但也必须注意到,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却是积极重构其盟友体系,包括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举行的“四方安全对话”(被视为“亚洲小北约”),并积极拉拢东南亚等国对抗中国等。这种盟友关系的重构,其实是对中国透过经贸往来,削弱美国盟友体系的一种反击,试图以新的手段来实现其盟友体系的重建,以便对其盟友更有力的控制和指挥,达到其遏制中国的目标。

这种倾向在拜登时代也不会改变。或许在政策与战略上会有所区别,但根本性的方向却不会因为美国总统人选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中美两国相互遏制的局面:美国要遏制中国力量的崛起,而中国要实现改变美国力量在东亚地区占主导地位。如此,随着美国将越来越多的军事力量部署到东亚地区或是西太平洋地区,中美两国之间将可能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军事对抗,最终在某个地方因已知或未知因素而引发冲突,甚至战争,比如台海之间紧张的关系。

在美国失去其主导全球单极秩序,而中国成为全球秩序构建的新力量之时,东亚地区便是中美两国相互遏制战略的起点,却也是两国陷入困境之地。

从这种局面来看,中美两国都在积极以亚洲为中心,尤其是东亚-南亚地区为中心,构建起自己的“亚洲秩序”与“亚洲时代”。

对于北京而言,现时下巩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最为有利的“武器”仍然是经济实力。尤其是中国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而又面临着逆全球化风潮的兴起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情况,强化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往来,将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中国须要避免其他出现在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冲突。换句话说,这将帮助中国避免遭受到美国的亚洲盟友体系的集体围困,避免中国周边这些国家在关键议题上选择站在美国一边,导致中国完全孤立。

实际上,美国虽然是当今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也无力与全球其他主张全球化的国家对抗一样。同样,对于中国而言,也不可能凭自己一国之力对抗其他国家的联合。

因此,发展经济仍然是中国必须的选择。只有通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规模、扩大市场规模与消费水平,才能进而与其他经济体形成紧密的联系,避免在世界体系中遭到孤立,甚至迫使美国执政者不得不采取合适的方式与中国往来。RCEP的签署,显然是中国坚持这一路线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中国构建其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作者是中国北京自由撰稿人

赞一下
(16)
80%
赞一下
(4)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