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从十四五规划 看“中国制造”雄心

时间:2020-10-28 13: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中共19届五中全会在本周举行,各方关注。关注的核心焦点,是会中将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两个文件。

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来观察及评论“十四五”。从时间上看,它是在“十三五”(2016~2020)已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朝向2025、2035、2050三个国家发展目标出发,就空间而言,现阶段中国正面临着由美国主导对中国的全面脱钩与全面围堵战略,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所有国家享有之全球化红利顿然消失,“十四五”于是担负着如何排除空前困难,在既有基础上,继续朝短、中、长期目标迈进的重责大任。

短期目标,指的是在2025年完成“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期目标,指的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长期目标,指的是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短期目标针对的主要是制造业。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全球之首,堪称已成为制造业大国,2018年总产值更已超过美国、日本、德国三国之总和。五年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因为美国特朗普政府要打击中国,成了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的主要藉口而转为低调,但并未改变中国要在2025年迈入全球制造业强国行列之雄心;不仅如此,在“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标准2035”,决心在新一代高科技如AI、5G、大数据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通过占领专利与标准的战略高地,进入全球制造业强国之前列。

中期目标针对的范围扩大,追求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内容或可用中共19大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矛盾论来理解。新矛盾指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所谓美好生活则是指人民在满足了物质文化需求之后,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很显然,这就需要推动“五位一体”(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环境生态)的既平衡又充分的发展了。

“十四五”,作为中国追求未来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与开局,如何规划、铺陈与具体落实,当然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首先必须在当前国内外不利的形势下稳住发展的步调:第一步,2020年的经济成长可望成为G20中唯一有正成长的国家;接下去,“十四五”期间的基本战略将定调为“内外双循环”,充分发挥中国经济的自体循环力,并通过一带一路,使内、外两个循环相互促进,以因应美国全面脱钩及新冠疫情冲击。

至于“内循环”,中国除了享有全球人口最多、中产阶级规模最大、全面脱贫基本实现、全球最大制造业及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之外,还将积极推动“新基建”。

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内容包括了AI、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特高压、节能汽车充电桩及城际轨道交通,可以看到,它在需求面将带动极为巨大的投资与消费,更具有在供应面为未来科技产业与智能社会作好充分配套的积极作用。

五年,不算短也不算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五年中取得的进步往往远超过一般国家。“十三五”开始实施的2016年,当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刚超过美国和日本的加总,恐怕已有不少人感到意外,但又有多少人会想到才过两年的2018年,中国会超过美国、日本加德国之总和,又过两年的2020年,甚至还有可能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再加韩国之总和。

五中全会的“十四五”因此又将是一个关键的五年规划,值得全球包括台湾在内的工商企业高度关注。

赞一下
(71)
92.2%
赞一下
(6)
7.8%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