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你对中国崛起视而不见吗?

时间:2020-10-28 07:2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早点  京腔新韵

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亨最近在《金融时报》上撰文,对西方世界放出疾呼:“不要对中国在变化世界中的崛起视而不见”。

作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创始人,戴利奥(Ray Dalio)对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态度和舆论氛围,似乎有些焦虑,他语重心长规劝大家,别为了“反北京的偏见”而错失大好机会。

这名有“对冲基金教父”美誉的美国人在文章里细数,人们一直都在预言中国不会成功,共产主义、威权主义行不通;中国人没有创意、中国的债务和房地产投机问题很多;然而,外界每天都看到中国取得非凡的成功。

这包括把冠病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在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萎缩时,取得较高增长;中国的生产比消费多,实现收支顺差。此外,今年全球超过半数的公开募股都发生中国;就连美国车商特斯拉卖得最好的车型,可能很快也要变成完全中国制造了。

戴利奥也以亲身经验说明,36年前他首次到访中国时,把价值10美元的袖珍计算器送给中国高级官员,对方觉得这是台神奇的设备;今天中国在先进技术上已经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很可能在五年后赶超美国。

他认为,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受过良好教育、努力工作、举止文明,这个国家就具备崛起的条件,比较中美两国,他认为,中国更具优势。他因此提醒人们,别被偏见蒙蔽了双眼,“如果你基于与事实不符的理由成为一名中国怀疑论者,我建议你理一下思路”。

中国崛起在很多年前曾经只是个传说,但今天的中国不仅稳坐世界经济第二把交椅,还紧追全球领导者美国。尤其是冠病大流行后,当其他国家还在挣扎于防疫,中国已率先走出疫情推进经济,领导人本周正在讨论宏图大计——从未来五年的规划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戴利奥有条有理地阐述看好中国的原因,但这却不是西方世界主流观点。反之,他所批评的“中国怀疑论者”倒是人多势众。这引发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在西方社会里,“看见”中国崛起,为何这么难?

我们可以推论一些可能。比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民主制度有着强烈的信心,并认为这更为优越,中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制度,让西方世界本能地对中国持质疑态度。中国制度与治理实践客观地存在许多不足和短板,在西方的视角里,这些短板被放得很大,而它在效率、稳定性和长远性方面的优势往往被忽略。

根深蒂固的成见背后,也不排除西方国家长时间占据全球强势地位,加上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种和文化自我认同本能,难免习惯性以居高临下的心态看待其他不同制度。此外,东西方都有一些人是基于个人的道德使命感,因对中国制度不能认同,而希望它发生改变。

这方面,信息不对称是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在语言、文化与地理都存在隔阂的环境下,西方人透过媒体视角看到的中国,少不了中国官僚腐败、权力斗争、扼杀言论自由、进行人权宗教压迫等负面消息。现代新闻的特性是报道“坏消息”,好消息往往进不了媒体版面,而即使中国官媒努力发出的“中国故事”,也因中国体制的特殊性被认为是官方粉饰过的宣传。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对中国的认识的准确和完整性,自然大打折扣。

中国舆论认为戴利奥是“头脑清醒的生意人”,与西方国家“昏聩的政客”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是否真的会如戴利奥等乐观派所预测的那样,最终将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赶上美国,又或者会在西方这一轮强力围堵下放慢发展脚步,现在下结论还有些早。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喜欢与否,一个崛起的中国打破世界秩序原有的平衡已是既定事实,而且中国无意成为西方俱乐部的一员。

看待这样一个壮大的中国,西方国家是否会调整心态,重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对中国来而言,是否也应该调整自身的行为,避免加深与西方的相互敌视?就像戴利奥所说,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西方应放下偏见,看到中国的崛起,而中国崛起打破的平衡给外界带来的担忧,中国也不能视而不见。

赞一下
(211)
90.6%
赞一下
(22)
9.4%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