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
上星期三(10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到“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而本周二(10月20日)中联办举办座谈会邀请香港各界代表人士学习该重要讲话的精神,主持座谈会的中联办主任骆惠宁亦有发表讲话,强调此一方针“不仅是深圳经济特区等内地城市的机遇,也是香港不可错失的重大历史机遇”。
内地正在进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这与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最大的差别,就是不再限于以“内向”为主的开放,而是一种“外向+内向”的全方位、主动国际化的改革开放。习近平讲话指出在今天的全面改革开改下,“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而骆惠宁亦在此基础上呼吁香港“需要积极行动,带头参与大湾区建设,在开展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参与国家‘双循环’过程中,开拓发展新空间、作出自己新贡献”。
由此可见,香港未来对大陆改革开放扮演的角色不能再以“老师”姿态出现,更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角色成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就是这一转变最重要的载体。无论从中央对大湾区的定位,还是国际格局中的中国角色来看,大湾区都可视作基于中国现有经济规模、发展模式,以湾区内的龙头经济实体为牵引,整合力量形成高效合力的新湾区模式,而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独特性只是大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龙头。用骆惠宁的话来说,国家希望“让香港更好地保持特色、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与内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如果香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只能被后浪覆盖、抛弃。
香港不能单枪匹马
从世界角度看,每一个国际大城市比如东京、伦敦、纽约、三藩市等,无一例外都会和邻近地区进行各种经济上的融合以组成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如果香港依旧认为单枪匹马,凭藉既有发展方式就能再次腾飞,实在无异痴人说梦。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进行再次整合,中国在当中担任核心驱动力,香港应在此一发展过程中探索与之前不同的新角色保持自身活力,毕竟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与制度。
习近平讲话提到建设深圳“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綫”,而他早在2016年1月的一场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就说过“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回看香港,古典资本主义引伸发展出来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确实曾为本地经济腾飞起到相当作用,然而时过境迁,几乎所有我们赖以成功的因素都正在走进历史。
若想开辟新的历史,香港就要与时俱进、适势而为,让狮子山精神注入新的内容。这便是骆惠宁周二用《孙子兵法》“善战者,求之于势”这句话比喻香港局面的原因,目的是想勉励香港“善于借力、善于乘势”,善用本身“国际一流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强大的融资能力”、“吸引国际人才的能力”,一边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另一边“努力搭上国家发展快车”。
香港融入内地的发展是形势所迫,港人不能再抱彼此区隔态度看待陆、港两地经济发展模式,“井水不犯河水”对中央治港是消极的,并且也造就了港人消极看待“一国两制”与大陆发展的固有心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将香港融入到大陆的发展大势中,正如骆惠宁所言是“合作共赢、相互成就、共同发展”。如果继续用区隔、消极的姿态看待世界与自身的发展,认为是大陆要“吞入”香港,那是肤浅和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