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国两制”与深圳的新定位

时间:2020-10-15 10:2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思考香港》

作者:思考香港编辑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发表讲话,万众瞩目,香港的电视台滚动播报,媒体的解读随后也铺天盖地。

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更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这个唯一与香港接壤的大陆城市,完美演绎了中国如何从改革开放前的“贫穷社会主义”找到突破口,风雨兼程,追星赶月,气势磅礴,成为最动听、最励志的“中国故事”之一。

深圳的成功,海内外的媒体已经有海量报道,本文毋需赘述。于香港读者而言,习近平的讲话,除了给予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这个新定位,最特别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提出深圳事关“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也许不少人对此番表述感到好奇。毕竟,中国最高领导人把深圳的发展与一国两制事业相提并论,这是第一次。此中释放的政治信息,足堪玩味。

解读此中新意,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深圳的历程。四十年前,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邓小平,选址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作为招商引资的窗口。说白一点,就是让深圳这个小渔村“师承香港”,从学徒做起。多少年来,深圳对香港这个大师傅只能“仰望”。因为弹丸之地的香港,在1990年曾经占比中国GDP 20%,几乎超过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的总和。那是香港最黄金的岁月,也是港人自信心最“爆棚”的时候。

毋庸置疑,深圳早期的发展获益于香港的资本,管理经验和制造业。但多年前还要仰仗港商鼻息承接“三来一补”订单的深圳,一个华丽转身已蜕变为中国矽谷,腾讯、华为、生产电动车的比亚迪、无人机的大疆、华大基因在深圳如雨后春笋。这个世界真是变化太快,快得令许多港人未能反应过来,或者说表达“心服口服”还要一个心理适应期。

去年,香港的GDP首次被深圳超越,其实这是一个被关注和讨论已久的话题,所以有媒体感叹“该来的终于来了”。40年来,深圳的GDP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的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跨越。急起直追上世纪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深圳不仅延续而且创造了更加令人惊艳的东亚经济奇迹。

深圳对香港的强势赶超,意义远非GDP的数字超越,更是发展思维模式的超越,“敢为天下先”精神气质的超越。这种“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的澎湃动力,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香港所没有的。就凭这一点,在可预见的未来,深圳作为大湾区经济总量“一哥”的地位固若金汤。也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棋盘,深圳成了重要引擎。要把握大湾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香港不能坐困愁城,而应该在这个合作平台发挥独特优势。

习近平的讲话把深圳发展与一国两制事业相结合,不仅对深圳发展“更上一层楼”有期望,对香港如何厘定自己在大湾区的角色和定位,也赋予了殷切的期待。深圳的“社会主义先行试验区”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是竞争,是挑战,亦是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的挑战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如何确保一国两制的行稳致远,以“发展才是硬道理”驱除意识形态的心魔, 是港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赞一下
(123)
84.8%
赞一下
(22)
15.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